夜幕降臨,參內鎮灣美社區廣場響起歡快的音樂聲,新安裝的43盞路燈齊刷刷亮起,柔和的光暈灑在平整的路面上。居民林大爺感慨:“以前這條路黑乎乎的,現在亮堂了,孩子們游玩也安全多了!”
這樣細微的變化,在灣美社區俯拾皆是。自物業管理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灣美社區緊緊圍繞黨建引領這條主線,創新推出“1+3+N”工作法,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強化多方聯動、提供精細服務,推動物業服務管理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打造出和諧宜居的幸福家園,成為社區治理的優秀樣板。
黨建引領
破解社區治理難題
“社區治理千頭萬緒,關鍵是要找到黨建引領與群眾需求的結合點。”談及“1+3+N”工作法的誕生,該社區黨總支書記李火金感慨頗深。成立于2018年的灣美社區,常住人口超7800人,管理服務曾面臨諸多挑戰。為破解治理效率低難題,社區以黨建為突破口,創新探索出“一核引領、三位一體、多元共治”的工作體系。
“黨建是社區治理的‘主心骨’。”李火金介紹,社區以“大黨委”機制為核心,推動黨組織向小區、樓棟延伸。目前,轄區4個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覆蓋率均達100%,其中業委會全部為“紅色業委會”,黨員占比超60%,真正讓“紅色基因”融入基層治理。
通過建強小區黨支部、紅色業委會、物業企業“三支隊伍”,社區形成“黨總支—黨支部—樓棟黨小組”三級聯動架構,120余人的黨員先鋒隊和志愿服務隊伍成為環境整治、矛盾調解的中堅力量,活躍在社區每一處角落。
在灣美社區,每月5日的“三方聯席”會議是雷打不動的重要日程。社區、業委會、物業三方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電梯地板改造、充電樁建設等居民關心的民生問題共同商討解決對策,并建立“問題、責任、整改”三張清單,實施閉環管理,確保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
去年,社區實行“業賬社審”制度,專門成立監管小組,對公共收益收支情況進行全程監督,讓資金使用更加透明化。這一系列舉措成效顯著,灣美一期的物業費收繳率達到92%,同比提升5.6個百分點,居民對社區管理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
社區治理不能僅靠“單打獨斗”,需要眾人齊心協力。灣美社區通過“WE體系、WE陣地、WE服務、WE治理”品牌,積極搭建居民參與平臺。依托“和鄰話室”和“小區議事日”,居民可隨時提出建議;通過“微心愿”認領,駐區單位、志愿者等多元力量紛紛行動起來,積極為居民辦實事。近兩年,社區累計開展志愿服務100余場,成功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70余件,惠及1200余人次。
值得關注的是,灣美社區積極吸納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治理,邀請外賣員、快遞小哥擔任“流動網格員”。他們穿梭在樓宇間,充分發揮自身工作優勢,協助社區開展安全巡邏工作。一旦發現安全隱患,他們便會隨手拍照上傳,成為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多元共治
打造基層治理樣板
“讓居民滿意,是我們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李火金說,在物業提升專項行動中,灣美社區將“1+3+N”工作法切實轉化為居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如今的灣美社區,環境干凈整潔、服務貼心周到、鄰里關系和諧融洽,已然成為全縣物業管理提升工作的標桿。
環境整治滿意率99.5%、綠化修復23處、路面修繕17處……在社區公開欄,一組組數據印證了居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社區創新推出“線上平臺+線下網格”雙軌響應機制,居民只需通過智能平臺“一鍵下單”,諸如垃圾清運、設施報修等問題在24小時內必定會得到回應。去年,社區網格中心共處理案件13件,辦結率達到100%,真正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高效治理目標。
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群體,社區精心策劃并推出暑托班、寒假陪讀營、健康義診等一系列特色服務。其中,“守護童年·悅享暑期”活動切實解決雙職工家庭暑期孩子無人照看的后顧之憂;“暖新服務陣地”則為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提供溫馨的歇腳點,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此外,社區通過制定“微公約”,引導居民進行自我管理,對違規行為進行柔性勸導30余次,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愈發濃厚。
為了確保社區治理的長效性,灣美社區不斷探索完善治理機制。社區持續深化與福建農林大學等共建單位的合作,積極引入高校的專業資源,為社區治理賦能增效;通過“網格+物業”雙聯動模式,網格員與物業工作人員協同開展日常巡查工作,及時處理居民身邊的“微小事”;常態化開展“一月一主題”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激發社區的內生動力,讓社區始終保持蓬勃發展的活力。
“物業管理是‘小支點’,卻能撬動居民‘大幸福’。”展望未來,李火金語氣鏗鏘有力。下一步,灣美社區將持續推動“1+3+N”工作法迭代升級,深入開展物業管理提升專項行動,把在實踐中積累的基層經驗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方案,讓更多居民享受到優質的社區服務,為全縣基層治理提供“灣美樣板”。
(記者 吳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