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感德鎮的生態茶園內,一排排茶樹整齊排列,吐露出一絲絲新綠。茶農們扛起鋤頭,擔著肥料,鋤草、松土、施肥……呈現出一派人勤春早的熱鬧景象。
大地回春,茶事漸起。隨著氣溫逐漸回暖,茶苗生長加快,春季茶園管理進入關鍵期。連日來,安溪縣各地茶企、茶農搶抓農時,對茶園進行春季精細化管護,為即將到來的春茶提質增產打下堅實基礎。
漫山遍野、層層疊疊的茶山梯田
因地制宜 探索茶園管理新路徑
近日,記者深入多個產茶鄉鎮,親眼見證茶園管理者根據自身資源、地理環境和市場定位,各展所長,探索出多樣化且獨具匠心的管理模式。
在祥華鄉新嶺山茶園,茶樹間疏朗有致,微風輕拂,帶來山林間清新的氣息,也帶走了茶園中的多余水汽和熱氣,使得茶園環境始終干爽宜人。
“稀植茶樹,適當擴大茶樹間距,保證茶樹通風透氣,提高采光效果,使茶樹枝條健壯、樹冠變寬、芽葉肥厚。”對于茶園管理,祥華鄉茶農詹金龍有自己的見解:對于幼齡茶樹,輕修剪促進其分枝,塑造良好的樹冠骨架,培養出健壯的樹形,一般是剪去茶樹頂端的嫩梢,控制茶樹的高度和生長方向,讓茶樹的營養能更集中地分配到各個分枝;對于成年茶樹,則進行深度修剪改善茶樹內部的通風透光條件,確保新長出的枝葉能充分享受陽光雨露,健康生長。
不同的茶園管理方式孕育出各具韻味的茶香。龍涓鎮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也有自己一套茶園管理做法,創新性地推行“茶—草—豆”間作以及“茶—花—果”相伴的多元種植模式,打造生態茶園管理新模式。他們使用牛糞、羊糞等天然農家肥,并在茶園中套種大豆,實現天然的氮肥補給,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減少對外部肥料的依賴。得益于這種創新管理模式,該茶園產出的茶葉與周邊茶園相比,茶葉色澤更綠、香味更足、口感更鮮爽。
感德鎮吳光研茶葉家庭農場,在管理茶園過程中也摸索出一套生產優質茶青的“四步法”:劃片區—測酸堿—渥土糞—巧施肥。負責人吳光研介紹,第一步是將約300畝的茶園劃分為不同小片區,每個片區約為5畝;第二步是進行土壤酸堿度和有機成分檢測,以便因地施肥;第三步是將農家羊糞、牛糞與不同量的石灰渥堆,發酵成有機土糞,每年共需100噸;第四步是針對不同茶園土壤特征,確定開溝施肥的類別和數量,最終實現茶葉品質提升。
高建發茶莊園采用人工除草管理茶園
苦練內功 實現生產全程可追溯
去年秋茶上市期間,安溪縣滿城飄香,吸引眾多茶商、茶客前來采購,多地出現茶商到茶農家里“分茶”“搶茶”“預訂”現象,茶葉日交易量再創新高,最高達10萬斤,這一數據背后,是安溪縣茶葉品質提升的有力見證,更是生態茶園多年精心培育與科學管理的豐碩成果。
多年來,在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安溪縣苦練內功,深耕品質,在茶葉種植與管理的細節上精益求精,推進茶源保護工程,精心編制《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保護發展規劃(2022-2030年)》及相應管理暫行辦法,為鐵觀音農遺核心區筑牢原生態保護屏障。
“每年按計劃推進5萬畝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秉持‘兩留’‘兩減’‘三禁’‘一回歸’理念,精心構建山、水、林、草、茶和諧共生的生態栽培模式。”縣茶管委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生態管理上,安溪縣探索形成“頭戴帽、腰系帶、腳穿鞋”“茶園周邊有林、路邊溝邊有樹、梯壁梯岸留草”“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茶園微生態”等諸多復合生態種植模式,為茶葉的生長提供優越的自然環境。
同時,對于茶葉質量安全的管控也毫不松懈。安溪縣在全國率先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減量化”行動;研發全國首個生物信息對抗與茶樹智能蟲害防治系統,引入司雷植保等專業組織,實施茶葉綠色防控全程托管、統防統治;全面推行茶葉生產企業“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每年發布《安溪鐵觀音質量安全白皮書》。
不懈的努力換來顯著的成效。如今,安溪生態茶園覆蓋率超80%,并成功榮獲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稱號。近7年來,茶葉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100%,連續17年出口茶葉100%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茶園,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品質,贏得了茶界的贊譽。
(記者 黃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