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風云變幻莫測,單打獨斗、單干經營難以應對風險。加入茶葉合作社后,掛靠龍頭企業的品牌進行生產和銷售,去年,我的茶園收入增加三成。大樹底下好乘涼!”近日,安溪感德鎮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的社員茶農陳家義對記者說。
多年來,陳家義一直經營自己的20多畝茶園,自產自銷。由于茶葉質量平平,賣價并不好,收入增長緩慢。去年年初,陳家義選擇加入慶蕓茶葉專業合作社。
記者從安溪縣農茶局獲悉,近年來,安溪在全縣大力推廣茶葉合作社,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縣茶葉專業合作社數量1095個,占全省茶葉類合作社數量的45%,注冊資本約19.38億元,年產值超18億元。其中,國家級示范社4家、省級47家、市級71家、縣級73家。
茶產業轉型之需
眾所周知,安溪是鐵觀音茶故鄉、區域品牌價值連續3年蟬聯全國茶葉類第一名、連續9年位列全國重點產茶縣首位。然而,以前由于茶園分散在一家一戶,茶農雖然擁有經營自主權和生產積極性,但經營規模小,經營主體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經濟效率低下,抵御自然、市場和質量安全風險的能力低。這一狀況,極大制約了安溪茶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做大做強。
在閩州濃韻匯茶業董事長、安溪縣茶葉協會副會長王清海看來,在沒有成立合作社之前,茶農、茶商、市場之間缺乏有效連接的主體,面臨“四難”——農民缺乏市場信息,種植、加工、營銷的全過程缺乏生產與加工標準,闖市場難;農民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科學種植難;農民自身積累能力不夠,農業投入難;農業生產規模限制,農產品增值難。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茶業合作社應運而生,數量逐年攀升,成星火燎原之勢,日益成為該縣茶業現代化的現實途徑。
業界分析,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是從根本上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提高茶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它通過統籌規劃、聯合生產、規模經營,可有效地將分散的資金、勞動力、土地和市場組織起來,解決市場小農戶和大市場的對接和適應問題。高品質茶葉以較低的交易成本進入市場,降低交易費用,也從源頭直供給消費者物美價廉、安全放心的茶葉。用安溪縣長劉林霜的話說,通過資金抱團和生產集團,實現從“提籃小賣”到“合作生金”,是破解“三農”難題、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數據顯示,去年安溪全縣茶葉檢測合格率99.7%,出口茶葉連續12年全部通過輸入國官方檢測。取得這樣的成果,茶葉合作社功不可沒。據了解,安溪在全縣各茶葉合作社全面推行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病蟲害指導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茶葉品牌、統一質量管理和統一市場銷售“六個統一”服務管理模式。資料表明,合作社實行“六統一”管理后,農業成本節約20%,產品流通成本降低20%,銷售價格提高15%,成員收入提高20%以上。
“入股茶園每年至少增收三成,在合作社干活還有工資拿。”龍涓鄉舉源村茶農陳泗水說。
政策驅動之果
為加快推廣合作社模式,安溪出臺《茶園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暫時辦法》,鼓勵茶園流轉,將茶農的茶園作價入股茶葉專業合作社,嫁接股份制經濟成分, 實行“股權+紅利+工資”做法,茶農們爭相加入。目前,全縣3307戶茶農的茶園入股202家合作社,注冊資金4.96億元,茶園面積5萬畝。
盡管土地還在社員每家每戶手里,但種植、管理及產品銷售等環節都由合作社專人負責。對普通社員來說,將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事交給合作社,自己只管放心忙生產。
此外,安溪還推行茶園租賃,以每年1000元~3000元的價格向社成員租賃茶園,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全縣涉及的林權、茶園流轉26萬畝,其中茶園12萬畝。
在茶葉合作社風生水起的發展過程中,政府一套扶持“組合拳”也一路相伴,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見》《關于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的意見》《培育典型茶葉專業合作社實施方案》等文件,從政策層面,抓好示范指導和典型宣傳。
與此同時,組織合作社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支持社員建立直銷網站、直銷專柜,累計發放涉農項目資金2135萬元。對獲評縣級示范社以上的合作社,給予每家5萬元以上的獎勵。政府牽線搭橋,協調金融機構,向合作社發放貸款1.43億元、茶園抵押貸款7739萬元。
“社員抱團可以變個體優勢為規模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表示,修訂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已于7月1日施行,安溪將以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主線,聚焦提質發展主題,通過3年努力,力爭合作社管控茶園面積80%以上,把合作社打造成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記者 何金 通訊員 吳清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