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脫貧
閩南網2月17日訊 靠自己的骨頭長肉!憑借這股豪情壯志,安溪全縣上下同心協力脫貧致富。
“精準式”扶貧,幫扶49個村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落實幫扶項目299個,投入幫扶資金7692萬元,減少貧困人口2.35萬人。安溪不僅脫掉貧困縣的帽子,且多年榮登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榜單。
不等不靠,自強不息,奮勇拼搏,安溪精準扶貧闖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很多好的經驗、做法,值得分享。
“對安溪而言,扶貧開發一直在路上”,安溪縣縣長高向榮表示,今后安溪將貫徹中央精準扶貧精神,加大扶貧工作力度,落實縣領導和鄉鎮領導聯系掛鉤幫扶制度,財政每年也要增加投入1000萬元,用于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和扶持貧困戶發展生產。“我們的目標是,到2018年要讓71個貧困村全部脫貧。”
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
6道秘訣
解讀精準扶貧
安溪精準扶貧有哪些經驗可循?安溪總結了6道扶貧秘訣: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把準重點整村推進、產業幫扶保住根本、造福工程搬遷“窮窩”、智力幫扶拔掉“窮根”、創新試點信貸幫扶。
安溪縣脫貧辦主任陳永春進一步解釋,從2013年到2014年,他們組織鄉村攻克扶貧開發“一號工程”的建檔立卡工作,摸清了全縣的貧困家底。全縣貧困村71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3萬(貧困村通過一公開一公示、貧困戶通過兩公開一公示精準識別),其中4.73萬國定、省定貧困人口錄入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系統,進行規范管理和動態調整,2.8萬市定貧困人口建立紙質檔案。目前,各鄉鎮各村的貧困底子清清楚楚。
用足用活產業扶貧政策,精準指導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淮山、生姜、玉米、油茶、茭白、花卉、茶園改造、烏雞、山羊、家兔等項目,改變“唯茶是農”的生產結構。
“信貸幫扶,也是安溪幫扶的一大亮點”,陳永春介紹,這是切實解決貧困戶“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為此,2014年安溪縣從省里爭取到扶貧小額信貸風險金205萬元,是泉州全市唯一被省里列入扶貧小額信貸創新試點的縣。安溪縣還成立扶貧小額信貸促進會,與縣農村信用聯社合作,啟動風險金205萬元10倍額度的扶貧小額信貸。遵循信用社日常貸法,實行利率下調優惠2厘,放貸低收入農戶,助力492戶貧困農戶發展生產。
扶貧部署
兩不愁三保障
上月初,安溪出臺了《關于深化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關于開展掛鉤幫扶深化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加大扶貧力度,部署精準扶貧的目標和工作任務。
根據上述文件,到2018年,安溪與泉州全市同步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力爭到2018年前實現農村低保標準與扶貧標準相銜接,達到“兩線合一”;10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的經濟社會各項指標明顯提高,108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500元以上,75%以上家庭年人均收入超過10000元,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縣平均水平,貧困鄉鎮、貧困村全部摘帽。
今年起,安排縣直單位與7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掛鉤,縣、鄉、村三級干部與14854戶4380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掛鉤。縣處級領導干部每人掛鉤幫扶1個貧困村和2戶貧困戶,縣直單位科級干部每人掛鉤幫扶1戶貧困戶,其余貧困戶由各鄉鎮安排鄉、村兩級干部掛鉤幫扶。每個貧困村由1個縣直單位掛鉤幫扶。
十項措施
助力全縣脫貧
精準扶貧再助力,安溪縣委、縣政府提出十項措施,涉及金融、產業、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提高扶貧力度、加大就業、土地、造福工程、社保兜底、增加村財收入等方面。
推進金融扶貧試點:擴大農戶發展生產免抵押貸款范圍,增加扶貧開發重點鄉鎮、重點村貸款額度。增加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資金達到400萬元,力爭每年為低收入農戶提供貸款達到3000萬元。
扶持產業脫貧項目:支持扶貧開發重點鄉鎮、重點村發展特色生態產業,促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形成。組織實施“百企幫千戶”脫貧攻堅計劃,每戶貧困戶資助5000元。
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扶持扶貧開發重點村村通村公路提級改造、農田水利設施、電網改造、安全飲水、環境衛生、環保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項目。
增加財政轉移支付:除省市重點幫扶村外,每年再確定14個縣級扶貧開發重點幫扶村,縣級財政每年捆綁扶持資金700萬元,給予每個重點幫扶村50萬元扶持資金。
提高精準扶貧力度:將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4000元、且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農村家庭作為“幫扶到戶”的對象。實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補充醫療保險,給予除低保外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投保。
加大就業脫貧力度:分期分批培訓貧困戶轉移就業技能、農業實用技能和創業技能,每年實施雨露計劃培訓和陽光工程培訓各1000人以上,每年計劃到20個行政村舉辦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培訓3000人以上,確保掛鉤幫扶貧困戶當年實現“一戶至少有一個脫貧項目或一人實現轉移就業”的目標。
充分挖掘土地潛力:發揮鄉鎮土地流轉平臺作用,以推動土地流轉增加扶貧開發重點鄉鎮、村農戶的財產性收入。引導貧困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參與農業種養企業經營成為企業股東脫貧。
著力推進造福工程:繼續實施低保戶、殘疾戶安居工程,安居工程疊加造福工程政策補助。繼續實施造福工程搬遷改造,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整體搬遷為主,分散安置為輔。
推動社保兜底脫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給予兜底保障,做到應保盡保。
切實增加村財收入:盤活閑置低效的荒山、林地、水庫、校舍等集體資產,創新資產經營、資源開發、產業帶動、服務創收等模式。大力推進農村集體荒地整理開發,重點發展油茶、竹、林等特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