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頭船巷(資料圖)
湖頭水運
湖頭溪稱為清溪,現境內已建成7座通車大橋。過去溪水水量很大,且清澈見底,魚兒歡躍。自明代先祖李森鑿通淵港(位于今金谷鎮)打通水道,湖頭的舟楫、竹筏即可行至泉州港。
溪有溪后渡潭和下渡潭,寬闊的溪面,水深、平緩。溪后渡潭主要放竹筏、下渡潭主要行木船。永春,桃舟等地的竹木隨溪水流放到劍斗(位于湖頭上游),加工成二尺多(0.7至1米)寬的竹筏,再隨溪水放至湖頭溪后渡潭。每日溪面上有幾十名排工加工竹筏,做成五六尺(1.6~2米)寬、三至五層竹疊成的竹筏,可載杉木、雜木、火燒柴(炊事用柴)、木炭。竹筏上搭有竹葉寮帳供排工住宿,一般要行船三至五日才能把竹筏和貨物運到泉州。溪后渡潭有渡船渡人過溪,不發大水的時候架有排橋通行。排橋用竹筏連接、用篾纜吊架在水面上,竹筏上鋪上木板便利行人通行。橋中用木板拱起,形成一丈多(3至4米)寬、二尺左右高的通道,方便竹筏通過。
下渡潭是放木船的,最多時有二三十艘船。每艘木船可載幾千至上萬斤貨物,主要運載土紙、稻谷、山貨等,兼載客人,我參加工作時(上世紀50年代)就是乘船到縣城,好水半天可到達。船到淵港,因水道是從鑿開的巖石上通過,船道窄小,水流急,為安全起見,船家請客人下船步行過淵港后再乘坐。
相傳先祖李光地告假在家時,孝莊皇太后在京駕崩,官家通知李光地是日午時三刻趕到泉州乘船赴京,湖頭到泉州一百六十華里,加上下了幾天大雨,溪水已猛漲至沒過了清溪宮臺階,要準時到泉州幾乎不可能。他冒著生命危險乘坐木船,在汪洋無際、兇浪滾滾的溪面上,一葉孤舟隨水漂流,終于到達泉州,準時赴京。
木船由泉州上溯至湖頭是靠拉纖,纖夫要拉好幾天才能到達。船上載食鹽、布匹、藥材、煤油、陶瓷、干海產等貨物。船到湖頭,搬運工就辛苦勞作,他們用扛、抬、挑等方式,踏著溪岸臺階,穿過狹窄的船巷,把貨物送到商店。再把土紙、筍干、稻谷等貨物挑到船上運往泉州。
曾聽一老人說過:某外國人(可能是日本人)曾把探礦的器材、鋼管、帳篷、生活用品等拉到湖頭,再以每根鋼管兩元大銀的工錢雇工抬上烏龍山頂,打井鉆探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