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頭街市
湖頭交通便捷,有公路、鐵路、高速公路,居住近十萬人口,是省歷史文化名鎮(zhèn),今為省建小城鎮(zhèn)。曾因水運發(fā)達,舟、筏可直達泉州港,成為內(nèi)外貨物的集散地,清初又出了個受康熙帝親筆書寫“夾輔高風”賜字的名相李光地,湖頭就免冠縣名,名揚八閩,有“郡載小泉州”之稱。
湖頭原有街市一條,從關(guān)帝廟走下“十五級臺階”起入市,延伸至清溪宮止,約有四五里路。沿路有許多高大的石碑(現(xiàn)已無存,碑文字小且篇幅很長,我年少看不懂,可能是族人出仕的記文)。最繁華的一段是從“李氏家廟”至船巷,街道有三四丈(10至13米)寬,兩旁建有兩三百間店面,均是二至三層的土木結(jié)構(gòu)騎樓,還有很多攤位,是安溪縣最大的日日市場,吸引很多商人來此經(jīng)商。有泉州、永春、福州及本縣的商人,開紙行、布店、雜貨店、米店、鍋店、陶瓷店、石灰店(石灰放在大缸密封)、鹽館等。經(jīng)營著從內(nèi)安溪和永安,大田挑來的“油牌”土紙、筍干、香菇、同安花生油、湖上珍地產(chǎn)的石灰、永春坑仔口產(chǎn)的鐵鍋,還有用船從泉州運來的食鹽、煤油、布匹、鞋襪、火柴、蠟燭、藥材、陶瓷、干海產(chǎn)。
街市上人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入夜,有商店點燈做買賣,有小吃鋪和菜館。人們還可到十字街聽說書,到離街市一里多路外的地熱湯池免費洗個溫泉澡。每到農(nóng)歷七八月,內(nèi)安溪很多人挑著活雞,牽著山羊到金谷的圣公墓朝拜,街市客店爆滿,通宵達旦煮飯,日夜行人不絕。
水車水錐(資料圖)
湖頭水車水錐
湖頭溪南岸,關(guān)帝廟下溪處,沿溪岸建有六座舂米的“水車水錐”。
所謂“水車水錐”,是利用水力推動水車撬起水錐,把糙米舂成白米的設(shè)施。溪岸邊搭蓋起丈把平方(3平方米),用木柱做支撐、竹葉帳蓋頂、沒有圍墻的簡陋房子,水車水錐就放置其中。在房子地上埋入兩個相距30多厘米、可裝50多斤米的石臼,再取兩根一米多、20多厘米厚的硬雜木板,一頭安裝上直徑30厘米、三四十斤重的圓形石錘,中間用硬雜木穿過做成中軸,放置在豎石柱上,就做成了舂米的水錐。
再將溪水圈進三四尺寬(1~1.2米寬),落差很低(約幾十厘米),水流量很大的深水道(每秒約有幾立方米),用來推動水車轉(zhuǎn)動。水車放入水道后,扇葉會因受水沖擊而撬動水錐,每個水錐升高五尺(1.5米)即墜下石臼舂米,隨著水車轉(zhuǎn)動,水錐上的石錘就一上一下不停地舂米。負責舂米的人要眼疾手快,動作敏捷,不時將石臼內(nèi)的米扒入篩子篩掉米糠,再將篩凈的米倒入石臼。經(jīng)半小時左右,米糠篩少了,米也舂白了,可將水錐吊在橫梁上停止舂米,然后將石臼內(nèi)的白米鋪在地上,篩掉殘余的米糠,糙米就成為了凈白米。
舂米這件事,我兄弟倆年少時做過,工資很微薄,50多斤米從米店挑到水錐處,來回挑運并負責舂成白米,只能收到十小兩(0.6公斤)米的工錢。
遇到洪水,水面漫過水車水錐時,就停止舂米,主人會將水錐抬到高處,并用篾纜固定住水車,避免水車水錐被洪水沖走,待洪水過后再重整水車水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