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鎮435戶1707人貧困戶全部摘掉“貧困帽”;道路條件從全縣倒數第4到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市級示范鄉鎮,吸引一大批外地茶商前來做買賣;全鎮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22124元;通過入股小水電、固定資產出租、光伏發電等措施,提前一年實現全面消除5萬元以下集體經濟“薄弱村”目標,破解村級黨組織“無錢辦事”難題……短短三年時間,安溪縣西坪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建強,則事業興。在西坪鎮黨委書記陳杉福看來,“西坪強村富民的‘訣竅’在于鎮黨委這一‘紅色引擎’”。近年來,西坪鎮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黨建統領全局,切實履行黨委書記抓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團結黨委班子,立足工作實際,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落實黨員“承諾、踐諾、評諾”制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扎實推進全鎮各項工作,蹄疾步穩帶領6.5萬西坪人民走上鄉村振興的軌道。
“造血”扶貧促振興
西坪鎮地處戴云山南麓,曾是安溪縣十個重點扶貧鄉鎮之一。2016年,全鎮有435戶170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數量多、任務重。陳杉福表示:“西坪鎮牢固樹立‘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理念,著力建強脫貧攻堅的戰斗堡壘。實行鎮村掛鉤、責任到人、一戶一策、銷號管理等,機關支部和村兩委黨員每人掛鉤幫扶2戶貧困戶,為貧困戶出謀劃策,落實幫扶政策,找準發展項目,形成一支思想過硬、善始善終的黨員扶貧隊伍,探索出一系列扶貧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確保脫貧路上一個都不掉隊。”
鎮黨委牽頭,村黨支部發力,因地制宜推動精準脫貧。茶產業作為西坪鎮最大的民生產業,全鎮涉茶人口達90%。該鎮依托農企借力發展經濟,探索“合作社+能人+貧困戶”模式,共享勞動力、資金、技術、市場。以留山村為例,該村黨支部通過成立留山村茶葉專業合作社,以集體幫扶資金為貧困戶入股茶葉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紅、基地務工、合作社帶動等形式,2016年以來銷售額達到86萬元,帶動15戶貧困戶每年增加收入逾1萬元。同時,打造出留山村“愛心茶”品牌,吸引茶文化旅游項目、生態農業和有機蔬菜基地等項目落地留山村,促進貧困村產業經濟發展。
扶貧工作既要精準,也要注重“造血”功能,才能實現真脫貧。針對貧困村集體經濟比較薄弱、發展特色種養產業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西坪鎮黨委整合扶貧資金,為貧困村安排光伏項目設施,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變“輸血”為“造血”。其中,平原、龍地、珠洋三個村統一在鎮中心小學建設光伏發電站。建成后,三個村根據建設瓦數的比例進行分配,每年累計穩定增收20萬元。
截至目前,全鎮所有貧困戶均已實現脫貧任務,珠洋村、龍地村等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已退出貧困村行列。陳杉福表示:“我們還積極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積極發揮西坪鎮扶貧開發協會的作用,確保脫貧后不返貧。”
聚焦民生“補短板”
道路整潔寬敞,車輛通暢無阻,兩邊綠植整齊排列,綠油油的茶園滿山鋪綠、蒼翠欲滴,一輛輛掛著省外號牌的小轎車駛入鎮區趕著收購茶葉……這是今年春茶上市期間記者駕車行駛在西坪鎮看到的一幕。
在以往,“西坪不平”“路窄彎多”是外地客商對該鎮道路的普遍印象,不少外地茶商望而卻步。村民們紛紛感嘆:“賣個茶葉都得跑到35公里外的縣城,運輸成本實在太高了。”閉塞的交通條件成為制約村民致富的最大瓶頸。“要想富,先修路”成為西坪人的共鳴。
急村民之所急,解村民之所憂。2016年以來,西坪鎮黨委把交通作為致富的先手棋,籌集各方資源,推進全鎮19個村27個項目共61公里農村公路提級改造。在鎮域內建設兩橫兩縱“井”字形公路網,同時將原先3.5米寬的道路拓寬到7米,打通斷頭路、減少回頭路、溝通便捷路。陳杉福說:“越來越多外地客商走進西坪,到茶農家直接收購茶葉,部分茶農在家門口坐等茶商排隊買茶,價格也明顯上漲。2018年,西坪被評為‘四好農村路’市級示范鄉鎮。”
“補齊短板是鄉村振興和改善民生的關鍵。”西坪鎮黨委通過開展黨員“承諾、踐諾、評諾”活動和“比亮點、比進度、比服務、比質量”行動,整合全鎮政策、資金、人力資源,全力以赴實施“4+1”民生工程,通過補齊交通、教育、醫療、生態“四大短板”,讓改革紅利最大程度惠及西坪人民。三年來,全鎮共實施大小民生項目153個,總支出達3.8億元。
陳杉福表示:“今后,西坪鎮黨委將圍繞推進‘強基促穩’三年行動,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進一步打造西坪鄉村振興的發展‘紅色引擎’。具體而言,就是要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委核心作用,把黨建作為統領各項工作的‘導航儀’,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充分挖掘西坪地域區位、鄉賢能人、茶葉原鄉、文旅稟賦等資源優勢,聚焦隊伍促工作、項目促發展、民生補短板、茶業提品質,帶領全鎮人民推動西坪振興發展。”(記者 吳宗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