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鎮堅持黨建引領、堅持因地制宜,實施‘123’工作法,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日前,劍斗鎮黨委書記楊南山向記者道出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密碼。
楊南山告訴記者,該鎮持續強“頭雁”育“雛雁”,通過補選擇優,實現村黨支部書記、主任一肩挑;開展鎮年輕干部和村支書雙向鍛煉,通過主題教育、拉練活動等外出學習交流,加強思想“鑄魂”和能力“壯骨”,培育一批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干事勁頭足的村干部隊伍。
同時,劍斗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進仙榮村光魚養殖、前爐村淮山種植、御屏村油茶種植等特色農業產業,助推特色農業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蓄勢賦能。2023年全鎮16個村村財收入全部達到20萬元以上,超百萬元村1個。
此外,劍斗鎮通過爭取各項農業扶持項目資金,為全鎮“一村一品”等農業發展注入動能,培育出淮山、油茶、茶葉等特色農業品牌,為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賦能。發揮鄉賢經濟反哺作用,引導鄉賢捐資助力、投資創業,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不僅如此,劍斗鎮還充分發揮白瀨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設優勢,整合資源激發文旅動能。以“醉雙洋”茶文旅親子研學基地為依托,由新鎮區向雙洋村、前爐村、月星村等由義方向籌劃一條旅游帶,5個村抱團發展拓展茶文旅“產業帶”,打造集休閑、旅游、養老及研學于一體的“大劍斗文旅產業”。
“我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目的,就是要持續增進百姓福祉,讓發展成果惠澤廣大群眾。”楊南山表示,下一步,將堅持黨建引領,持續集智聚力、搭建載體,多措并舉、多點發力,提升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提質倍增,繪就“秀美劍斗”的新時代美麗鄉村新畫卷。(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