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屋修繕到修剪花草,從垃圾清理到停車秩序,小小物業背后承載的是大大的民生。
近年來,安溪縣聚焦好房子、好社區、好街區、好城市“四好”建設,促進物業管理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構建多元共治的物業管理新格局,打通服務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縣小區實現物業服務覆蓋率達100%,成立91個業主委員會及臨時物業管理委員會,實現全縣物業管理從“有物業”向“好物業”、“有典型”向“全面優”、“有規模”向“高質量”跨越升級。
“紅引擎”激活微治理
車輛停放井然有序、綠化景觀煥然一新、衛生環境干凈整潔……漫步在鳳城鎮城東社區的山水灣小區內,整潔與宜居的住宅環境為居民帶來了愉悅心情與倍增的幸福感。這一切的改變,得益于“紅色物業”的入駐,使得曾經困擾小區的環境與出行安全難題逐一迎刃而解。
建設后的立體停車樓
近年來,安溪縣以組織建設為軸心,通過建強組織、抓黨員隊伍建設等舉措,筑牢“紅色物業”戰斗堡壘,彰顯黨支部力量。2020年6月,安溪縣在泉州市率先成立了首個物業行業黨委及物業行業協會,指導物業服務企業單獨組建黨組織,或與相鄰企業、所在社區黨組織聯合組建,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同時將黨建工作寫進物業行業協會章程,制定“紅色物業”十條公約,推動物業服務企業黨建入章。
截至目前,全縣26家“三有”(有固定經營場所、有10名以上員工、有生產經營活動)物業服務企業,已有24家成立黨支部,全縣業委會黨員人數超過3個的小區達53個,認領并實施黨建服務項目40多個,在8個社區鄰里中心增設了物業服務窗口,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小區整潔路面
此外,安溪縣實施“領頭雁”培養工程,著力建設一支有情懷、想干事、群眾認可的物業服務企業黨支部書記隊伍。同時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鼓勵小區在職黨員、退休黨員、流動黨員帶頭參與小區管理,全方位提升小區服務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質,推動居民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深化黨員“雙報到”機制,推行“黨員樓長制”,組織小區內的在職黨員、離退休黨員、無職黨員等爭當小區“黨員樓長”。
退休干部李澄清是城東社區錦繡家園小區的一名老黨員,擔任黨員樓長后,每天在小區忙前忙后。“走在小區里,發現有亂扔垃圾、亂停車輛等不文明行為,我都要上去勸說制止。”李澄清說,“每棟樓都會推選一名黨員樓長,居民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反映給黨員樓長,我們會第一時間協調幫助解決問題。”
“筑牢‘紅色堡壘’是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水平的關鍵所在。我們還將推進全縣物業企業、住宅小區黨組織‘應建盡建’。發揮小區業委會、樓棟長、網格員、志愿者等群體作用,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小區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區治理新格局。”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易雷冰說。
“三聯席”厘清明白賬
“小區停車位頻繁被外來車輛占據,該如何解決?”“物業費的具體用途是什么?”鳳城鎮文昌社區龍湖888小區過去因管理不善,導致小區業主與當時的業委會及物業之間存在眾多矛盾。然而,如今的龍湖888小區,環境整潔,車輛停放規范,處處洋溢著和諧溫馨的氛圍。
老舊小區改造座談會
“這一切的改變,主要歸功于2018年我們社區在全市率先實施的‘業賬社審’制度。”文昌社區黨支部書記蘇振貴向記者介紹,“業賬社審”制度即在小區設立專用的對公賬戶,同時建立了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方共同參與的協商議事機制,對于1萬元至3萬元之間的支出,物業和業委會完成初審后,須由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審核簽字;而超過3萬元的大額支出,則必須經過社區、業委會、物業三方負責人的共同簽字審批,方可支付。業委會的專用對公賬戶實行獨立核算,未經社區審核,任何資金都無法動用。這樣的分級審核把關,確保收支的透明度和合規性。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微信群關注物業管理的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見,業委會也會積極回應我們的問題。小區就像一個充滿溫情的大家庭。”龍湖888小區的居民劉女士表示,業委會對每筆資金的用途都進行了及時公示,小區內的亂停車、水管老化等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小區收支情況公示及“業賬社審”監管模式下的資金支出申請表
“多虧了社區黨支部,業委會的‘糊涂賬’變成‘明白錢’,當年就從欠下1萬多元的債務到扭虧為盈,實現創收41.3萬元。”文昌社區藍溪國際小區業委會主任林培安介紹,業委會開設專用對公賬戶,排摸梳理小區公共資源、資產和資金情況,堵住各項收費漏洞,公共收益公開透明。目前已攢下122.81萬元的厚實“家底”。
此外,在成立物業黨支部的基礎上,安溪縣各小區建立健全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物業共同參加的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搭建“730議事廳”“民情茶室”“和鄰話室”等協商議事平臺,定期召開決策聽證會、矛盾協調會,形成“三方”協商機制有機銜接、良性互動。引導小區居民代表、物業經理、業委會成員、社區“兩委”、轄區民警等共同協商解決身邊“關鍵小事”。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全縣小區共收集居民訴求3254條次,解決亂停車、亂搭蓋、物業費糾紛等矛盾問題968個。
“細服務”打造宜居圈
“這么好的書房就在家門口,隨時都能帶孩子來這里看看書,享受親子閱讀時光,我們小區真的很不錯。”近日,鳳城鎮藍湖社區鐵觀音山莊居民林雅琪感慨。她說的書房,是藍湖社區“黨建+”鄰里中心,由社區、業委會、物業聯合打造并提供服務。這里不僅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讀書休閑的場所,還不定期舉辦親子文娛比賽、跳蚤市場、知識講座等特色活動,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播場所。
藍湖社區人居環境
“物業不僅要為小區業主創造整潔、文明、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還需在物業服務過程中,大力開展社區文化建設,組織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社區氛圍,增加小區業主的歸屬感。通過配合社區居委會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可以增進服務中心與業主、業主與業主之間的了解,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管理效益雙提升。”我愛我家物業服務企業黨支部書記劉生福說。
無獨有偶,參內鎮灣美社區恒禾灣美小區在社區、業委會、物業“三方聯動”下,小區內建設完成兒童之家、睦鄰書社、百姓書房、全民運動會所、游泳池等多個服務點,并創新打造“灣美驛家親”驛站工作品牌,不斷凝聚新就業形態者力量。該驛站秉承“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可喝水、累可歇腳、傷可用藥”的服務理念,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傳、“送清涼”、義診等活動30多場,有效帶動新就業群體參與小區治理、文明創建等。
恒禾灣美小區舒適的居住環境
近年來,安溪縣以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社區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區、業委會、物業的共同努力下,每個小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整合社區內閑置資源,聚焦“一老一幼”,多措并舉滿足“一老”就近就便、多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需要,有效解決轄區內0-3歲幼兒看護難問題。
“我們致力將物業服務企業培育成黨組織聯系群眾的重要平臺、服務群眾的重要力量,為茶鄉人民打造一個幸福宜居、溫馨和諧的家園。”易雷冰表示,接下來,安溪縣還將持續推進“紅色物業”工作,抓緊抓實物業黨建,打造一批先進典型,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提高物業行業發展水平,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宜養、宜學社區生活圈。
(記者: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