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去,靈蛇來。蛇在中國古老民俗文化里那可是“大有來頭”,它憑借自身的神秘力量,早早地就成了華夏民族頂禮膜拜的圖騰之一。乙巳蛇年新春將至,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安溪縣有一些有趣的“蛇”地名,得名大多與其地形或物貌有關。
在白瀨鄉白瀨村,有一個名為草山的自然角落,相傳古時曾有人飼養蛇,被稱作“蛇村”。從空中俯瞰草山,遠處林海茫茫,其中一條山嶺就叫“蛇仔嶺”。
而金谷鎮尚蕓村村部中賢角落與東坂角落交界處的山峰酷似落地飛鷹,對面橫臥著一座連綿起伏的大山,山脊節節凸起,第一峰扁平突出,好似一條倒著爬行的長蛇,于是被稱為“蛇山”。兩山隔溪對峙,巧妙形成“老鷹啄蛇”這一勝景。當地至今還流傳著仙人揮手將老鷹與大蛇化作山巖的故事。
“蛇山常與龜山對應,兩者一同出現的地方被古人視為風水寶地。”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金谷鎮東溪的蘇坑村內有座龜形小山,龜頭向北,旁邊是蜿蜒起伏的蛇形小山,蛇頭朝南,龜山與蛇山頭部間隔不足三尺,是為“龜蛇相會”,有玄武之象。
龜與蛇的緣分,也延續在廟宇之中。靜臥于龍涓鄉后田村下社角落的龜蛇廟,始建于清朝年間,因其地形肖似龜蛇合體的玄武,故稱龜蛇廟。而坐落在城廂鎮南坪村境內的龜蛇廟,原名格口宮,廟宇四周山峰貌似龜蛇會聚而聞名。清道光十九年,知縣李增春為廟題贈聯曰:“龜山展帳鐘梵宇;蛇脫化身了俗緣”。
此外,藍田鄉還有一座石蛇巖,始建于清代中期,1989年重新修繕,供奉清水祖師,因建在外形似蛇的巖石上而得名。
從舊時的“蛇村”,到蜿蜒的蛇山,再到歷史悠久的龜蛇廟,千百年來,茶鄉的“蛇地名”雖然不多,卻依然承載著人們的記憶,講述著過去的歷史。
(記者 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