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CCTV-17《三農群英匯》欄目播出《茶鄉江湖味》,將鏡頭對準安溪炸雞卷、茶葉酥等特色美食,再次讓茶鄉美食成為焦點。
安溪美食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湖頭米粉、炸雞卷、官橋豆干等數十種特色美食,正逐步發展成規模可觀的產業。近年來,安溪縣通過打造美食IP、推動茶餐融合、延伸產業鏈等舉措,構建“文化+美食+旅游”的立體發展格局,不僅推動特色美食產業化進程,也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更為泉州申創“世界美食之都”提供了有力支撐。
傳統美食IP的崛起之路
一個早市,半城煙火。晨光熹微,湖頭鎮中山街早市熱鬧非凡,洋溢著煙火氣與人情味。“義賜小吃”店鋪前人頭攢動,店家李義賜忙得不亦樂乎,“很多人都是沖著正宗‘湖頭小吃’來的,回頭客、游客都有。每天早上五點多開門營業,中午賣完收攤。”
正如李義賜所說,“湖頭小吃”已成為當地美食名片。“湖頭小吃”源自京城美味,融入名相李光地文化,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近年來,安溪縣致力于將湖頭小吃打造成“大產業”,以“湖頭小吃”為基礎,融合“一葉五金五銀”等名優特產和李光地文化,推出包含湖頭米粉、“女婿湯”、炸雞卷等16道菜的“相府家宴”,吸引眾多食客“為一道菜,赴一座城”。
這份傳承千年的美食盛宴屢獲殊榮:2024年4月,“相府家宴”走進北京大學新燕園校區馨園食堂,受到師生的熱烈追捧和廣泛好評;6月,入選全國《地標美食名錄》名宴榜單;斬獲泉州市“2024年度最佳推廣典型案例獎”……榮譽的背后,是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的完美詮釋。
安溪的美食版圖遠不止于此。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讓安溪縣24個鄉鎮孕育出豐富的物產,可謂“瓜果蔬菜日久常供,山珍海饈時時不斷”。為將這些特色美食呈現給世人,安溪縣適時推出“一鎮一桌菜”,打造茶鄉安溪傳統美食IP。
“引導各鄉鎮深度挖掘特色優質農產品,并按照‘傳承歷史、創新經典、豐富菜品’的思路,研發打造出具有本地食材特色的主題名宴。”縣工信商局副局長林培榮介紹,同時依托央視、“學習強國”“安溪融媒”等媒體平臺,全方位展示安溪美食獨特的制作工藝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如今,長卿鎮的廻味還集里、龍門鎮的茭瓏宴、白瀨鄉茶油飄香宴……茶鄉安溪“一鎮一桌菜”的傳統美食格局已初步形成。
茶香入饌的味覺革命
“滋飯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膩”,唐代《茶賦》中的寥寥數語,道出了茶葉入饌的千年智慧。
在安溪,茶與食的融合早已融入百姓生活,茶粥、茶葉蛋、茶油面線等傳統茶食隨處可見。隨著消費市場持續升級,年輕消費群體崛起,除傳統的安溪鐵觀音茶產業外,茶食領域不斷衍生新產品,新式茶食發展勢頭迅猛。
鳳凰來儀、茶香百合蝦、茶香三層肉、清香鐵觀音燉番鴨……走進星洲鮮道?八珍坊的后廚,一道道創意茶餐正陸續出鍋,茶香與食香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茶葉是一種神奇的食材,不同的用量和烹飪方式,能呈現出不同口感。我們經常研究安溪鐵觀音與不同食材的契合度。如茶香百合蝦就是融合茶香、百合清甜與蝦肉鮮美的創意菜。”星洲國際酒店總廚胡添順分享了心得。一直以來,他們持續探索本地食材與茶葉的巧妙搭配,創造出不少既有農家特色又符合現代人口味的茶餐。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安溪,像鮮道餐飲一樣潛心研發、創新茶餐的餐飲企業不在少數,大寶峰茶莊園、德峰茶莊園、歇會茶館等都在積極探索茶食融合的新可能。
人才是創新的活水,也是茶餐的“筋骨”。近年來,安溪縣持續舉辦“溪食有味·聯通茶香”非遺+茶餐烹飪技能競賽、“新閩菜·最閩南”2024泉州山海廚王爭霸賽安溪選拔賽等技能評比競賽活動,提高廚師技能水平,推動茶餐菜品創新發展。
“茶與食的疊加創新,是美食產業‘破圈’的新契機,也讓茶文化的魅力在美食中得到傳承和發揚。”縣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構建‘茶餐+N’全鏈條發展體系,打造‘采茶-制茶-品宴’沉浸式文旅線路,讓‘以茶入食’推動茶文化在美食消費中煥發生機。”
鄉宴里的文化傳承
在安溪,充滿鄉味、凝結鄉愁的鄉宴是農村待客的最高禮遇。遇上結婚、升學、搬家等人生大事,家家戶戶都會張羅一場宴席。據了解,目前全縣有鄉廚團隊約600個,一年舉辦約2500場鄉宴。
在蓬萊鎮新坂村,一場鄉村婚宴即將舉行,鄉廚們忙著處理食材、調制醬汁。“每場宴席的菜品都會根據當地食材和飲食習慣搭配,比如豆簽面線是這里的必備菜品。”有著20年經驗的鄉廚李金斗介紹,“現在的鄉宴已經實現專業化運作。”
事實上,經過數十年的變遷,安溪鄉宴的變化不只體現在菜品上。由鼎灶到高速爐,從自帶桌椅到“人來就上桌”,從找親朋借碗筷到使用酒店同款餐具,從豬肉、雞鴨肉等“鄉土菜”到龍蝦、鰻魚等海鮮……種種變化恰似一部流動的鄉村生活史冊,在煙火升騰間記錄著時代發展的軌跡。
性價比高、食材新鮮、氛圍熱鬧、鄉土情懷——這是安溪鄉宴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在民眾經濟條件提升,城市酒店擺宴愈發普遍的今天,鄉宴何以保持旺盛生命力?
“村民注重口碑和質量,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家鄉味道不能變。”安溪縣外燴餐飲行業協會會長黃種源道出關鍵,“鄉宴要發展,不能脫離本土食材這個‘根’。長期以來,鄉廚們將山格淮山、龍門茭白、湖頭米粉等安溪特色食材融入宴席,形成獨具茶鄉特色的鄉宴文化。”
同時,縣外燴餐飲行業協會也主動作為,多次組織鄉廚參加食品安全培訓會、烹飪技能培訓、菜品品鑒交流會等,推動鄉廚團隊執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和質量管理體系,提升菜品品質,打造安溪鄉宴品牌。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凝聚鄉愁的家鄉味道始終未變。對安溪游子來說,一句“來‘吃桌'”的呼喚,就能讓他們重聚故土,在熟悉的美味中品味幸福。在這片被茶香浸潤的土地上,美食早已超越果腹之需,成為了重溫鄉情的味覺紐帶。(記者 吳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