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地標,東西塔
鐘樓
小施和他的作品,安溪龍涓土堡
閩南網11月14日訊 描線筆勾勒出燕尾脊,再用鋼筆把一磚一瓦細細描繪,最后用馬克筆涂上一抹閩南紅。眼前的一幅幅閩南古建筑畫作,用手繪的方法描繪,讓古樸的閩南味演繹出了“小清新”。這些,都出自安溪一位“85”后小伙施并招之手。明天,他手繪的40多幅閩南古建筑畫作將在安溪文廟展覽。
熱愛閩古建一畫上癮
施并招是安溪龍門鎮人,今年27歲,目前在泉州師范學院軟件學院做老師。最開始接觸手繪,是出于教學上建筑繪圖的需要。起先畫的是各地的建筑,漸漸地,他把目光放回閩南古建筑。
他說,閩南的紅磚白墻、燕背飛脊是獨一無二的,韻味十足。而且自己是安溪人,對閩南十分熟悉,“比起畫陌生的建筑,畫自己的家鄉更有感情。”
隨著手繪的進行,施并招的“畫癮”越來越大——李光地故居、蔡氏古民居、開元寺……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帶上相機和畫筆去散落閩南各地的建筑景點,仔細觀看,各個角度取景拍照,回家后再對著照片作畫。手繪是個考驗耐心的活,細節到每塊磚墻、每片瓦都要細致地描繪。一幅畫快的話幾個小時,慢的話要一天。
施并招說,通過手繪,他自己也慢慢愛上了閩南古建筑,同時,也看到不少珍貴的古建筑日益破敗,缺少保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手繪,能讓更多人了解閩南古建筑,客觀上推動閩南古建筑的保護工作。
兄弟合作異地成畫
施并招和哥哥施并塑都是學景觀建筑的,而且對閩南的建筑也都很感興趣。去年10月,施并招決定專門創作一組閩南古建筑的手繪作品,前期準備時,在福建農林大學研究閩南文化的哥哥對他的構想也很感興趣,給他提供了很多閩南古建筑資料,后來,兄弟倆干脆組成了一個團隊,一起手繪閩南建筑。
今年元旦,他們就開始準備,實地采風,搜集資料,確定手繪目標。5月,通過對10多個景點的走訪,兄弟倆完成了8張手繪畫“筆尖上的大美安溪”。兄弟倆選出其中的四張參加了縣“美麗安溪”美術大賽,施氏兄弟還完成了閩臺緣博物館、安平橋、清源山老君像等泉州歷史文化古跡的手繪畫創作。
作畫的時候,兄弟兩人分工合作,施并招畫線稿,哥哥施并塑上色,大部分的畫作都是這樣完成的。由于兩人分別在福州和泉州上班,經常是弟弟畫好線稿,再把畫快遞給福州的哥哥,由他進行上色。兄弟兩人就這樣,通過異地合作,用手描繪了紙上的閩南韻。
40幅手繪畫說閩南韻
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施氏兄弟合力創作“筆尖上的閩南”作品集,目前一共有40多幅手繪作品。今年3月份,“美麗安溪”美術大賽的承辦方——安溪縣博物館還邀請施并招和施并塑兄弟倆開一個《畫說閩韻》的展覽。明日,他們的40幅手繪閩南古建筑作品將在安溪文廟舉行為期半個月的展覽。
今后,兄弟倆還想把這些作品印成明信片,用這種方式進一步傳播閩南文化。最近還有人聯系他們,想把他們的作品印上陶瓷等工藝品。施并招很高興,他希望這些手繪能讓更多人了解閩南古建筑。
施并招說,他還是會繼續手繪的創作,下一步,他準備到泉州各小巷去畫新的閩南韻味。(本網記者 彭思思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