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銘鄉全面深化河長制,堅持打造宜居宜業、人水和諧的水美鄉村,將改善村莊環境、形成良好水環境作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強化水資源保護和治理水平,有效保障生姜特色產業“三產融合”穩定發展,以生態效益造福于民,借水興業齊繪全域共富藍圖。
大銘鄉堅持打造宜居宜業、 人水和諧的水美鄉村
以水興農 提質增產惠民生
“這幾年生姜價格不錯,我便返鄉種植生姜,還在鄉里的生姜加工廠打工,不必像往年一樣在城關和鄉鎮間兩處跑。”正在做蘿卜姜產品包裝的林建聰開心地說。
農戶在生姜種植基地中忙碌
大銘鄉是個典型的傳統農業鄉鎮,境內大張溪、瓊溪、下格坑溪為閩江源頭,以水為生、靠水為興,利用水資源優勢,統籌水安全設施建設與農業灌溉水利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近年來,大銘鄉建成規模生姜種植基地6個,充足水源供給和優質的水質條件保障生姜增量提質高產,孕育了姜黃素高,顏色鮮黃、絲少肉細、芳香辛辣、姜味濃郁等優良品質集一身的“大銘生姜”。2024年,全鄉種植生姜4000畝,畝產2500千克,全面盤活土地資源,釋放村莊發展活力,促進村民增收。“大銘生姜”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
以水興業 融合發展促振興
“這里不僅有生姜美食、生姜啤酒,還有可供親子采摘、休閑度假的美麗田園,真是個游玩的好地方。”在布谷鮮境農場,來自廈門的游客王曉鵬帶著家人體驗田園采摘的樂趣。
游客們在布谷鮮境中游玩
大銘鄉水美山青,如何用好這天然的資源優勢,探索因地制宜的綠色發展之路?大銘鄉以閩江源頭水源地保護為基礎,推動生姜產業“接二連三”發展,建立“企業+農戶+水利”的發展模式。為提升并保持大銘鄉境內水質穩定,由鄉河長辦牽頭組織實施,通過定期檢測、不定期抽檢、暗訪檢查等方式,對河流主要指標進行常態化監測,及時發現并通報水質問題。同時,大銘鄉投入1200萬元打造大銘生姜產業園,盤活利用中小學校舍等閑置固定資產,在大張溪大銘段周圍建設1500平方標準廠房、5條生姜加工生產線、1條生姜啤酒生產線。此外,大銘鄉與多家高校、企業合作研發,推出蘿卜姜、生姜米粉、生姜啤酒等二十多種“姜系列”產品。其中,生姜精釀啤酒更是源引“中國森林氧吧”九仙山甘泉水,將大銘小黃姜與麥芽啤酒花完美融合,研發出口感醇厚、姜味濃郁的原麥汁,廣受消費者好評。
以水興旅 引資繪景增活力“我們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持續深入開展大張溪大銘鎮區段的綜合整治行動,已完成清淤疏浚、清理河道農作物種植等相關工作,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大銘鄉政府工作人員說。據介紹,今年來,大銘鄉7名河道專管員有效利用“德化河長助手”APP,記錄巡河2135人次,發現問題并閉環整改128個。同時,大銘鄉新建鄉河長制主題公園,配套提升休閑親水巡查步道1.8公里,親水平臺1處,水文化打卡點5處,為群眾提供親水樂趣和休閑場所。較好的生態環境吸引外商投資250萬元打造“布谷鮮境”農場,沿河流轉土地156畝種植有機蔬菜,建設“一塊田、一個園、一張網”,形成集農業采摘、休閑度假、加工制作、產品銷售為一體的主題農場。大銘鄉通過做強一產、做大二產、做活三產,促進大銘生姜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式”良性循環。在此過程中,一脈河水與農業灌溉耕種、美食佳釀加工、鄉村休閑旅游等領域融合發展,實現水生態與鄉村振興齊頭并進。
(記者 吳有森通訊員 王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