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作為茶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相傳,新石器時代晚期,神農氏在采集藥物的過程中發現茶有神奇的解毒功效,茶的藥用價值開始被人們所認識。最初人們對茶的認識僅停留在藥用價值的階段,咀嚼茶葉,或把茶與其他食物混用。
當時,人們已經擇地而居,生活漸漸地穩定下來,并開始制作簡單的陶器.存當時物質生活并不豐富的情況下,一器多用的現象普遍存在。可見,在茶葉的最初利用階段不可能有專用的茶具。如果說一定要找尋源頭的話,新石器時代的陶罐、陶缽倒可以看成茶具的源頭。
商周時期,滔文化泛濫,對茶的利用稍顯遜色,史書中關于飲茶的記載很少,僅僅提到巴蜀(今四川省境內)一帶是茶樹的發源地,當地人曾把茶葉作為貢品獻給周天子。
到了漢代,關于用茶的記載開始多起來,王褒在《僮約》中提到“烹茶盡具”,可見當時已有用來烹茶的器具。東漢時期由浙江上虞一帶的制瓷工匠創燒出了成熟的青瓷器具,這也為茶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西晉時期,茶具的使用更為普遍,西晉著名文學家杜毓的《舜賦》,是第一首吟詠茶的詩賦,對茶器的描寫提到“器擇陶簡,出自東隅”。一般理解為茶器選擇陶瓷器,這些瓷器來自東邊的甌(隅通甌)窯。甌窯青瓷規模很大,當時人們選擇甌窯青瓷作為茶具已很普遍。
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在南方一帶的上層社會漸漸流行,浙江越窯燒制的青瓷中,開始出現茶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瓷盞托,盞托的使用目的是為了防止茶碗燙手而設計的,這種新器型在日后得到了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