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動上,陳明良精湛的白瓷作品,贏得了海內外嘉賓的贊許。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創作《中國家規》的代表人物楊震雕塑作品
“中國白”風靡世界 “世界官窯”贏得榮光
第一個把德化白瓷稱作“中國白”的是法國人普拉德,他在《1692年巴黎通訊地址實用手冊》一書中首次寫出了Blanc de Chine(“中國白”),自此“中國白”開始風靡歐洲乃至聞名世界。德化瓷,成為歐洲國家皇權和身份的代表之一;德化,因此有了“世界官窯”的美譽。
德化瓷傳到海外 受到歐美貴族追捧
“既多且美”,這是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對德化瓷器的由衷禮贊。這位曾在中國生活17年之久的意大利人回國后,不但帶去了德化瓷,還在游記中記述德化瓷器及其燒制過程。《馬可·波羅游記》的廣泛流傳,使“迪云州”(指德化)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不停地游走。
泉州是千年“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在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德化全縣目前已發現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國的窯址多達245處,全縣18個鄉鎮都有古窯址分布,可見窯火之盛,陶瓷文化之悠久。德化的陶瓷溫潤、明凈、典雅、精巧,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
據記載,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日常應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器為主。所以瓷器一傳入歐洲,立即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擁有中國瓷器成為歐洲上層貴族身份的象征。17世紀,德國的三任皇帝都收藏了大量的德化白瓷,雖然歷經戰亂,至今仍存有400多件德化瓷塑精品。20世紀60年代,法國總統在凡爾賽宮舉行盛大國宴時還隆重使用200年前皇家陶器工廠生產的仿制德化“象牙白”餐具。
在德化縣順美海絲陶瓷博物館中,游客進門后看到的第一件瓷器,是館內最中央的位置 “馬可·波羅罐”,那是典型的德化青白釉瓷罐,與馬可·波羅曾經帶回去的瓷器同款。“馬可·波羅罐”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件到達歐洲的中國瓷器,目前收藏在威尼斯圣馬可教堂。
有趣的是,在博物館內,除了觀音、達摩等一些經典瓷塑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具有西方風格的軍持、咖啡杯等日用瓷,以及來自圣經等基督教題材的小工藝瓷。據學者研究,那是千百年前,德化人根據外國客戶的文化、風情、習俗等需要而設計生產的“私人定制”的“外國風”瓷器,足見當時德化瓷對外貿易交流的繁盛與深入。
重建中的大興堡(資料圖片)
一個家族商號傳奇 見證“海絲”商貿盛況
三班鎮歷來是德化陶瓷生產重鎮,位于三班鎮的大興堡,是一座保持完整清初原貌的著名土樓,由碩杰鄭氏大興支脈先祖鄭展樞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元月建成,曾經發揮了德化陶瓷出口貿易集散地的作用,印證了“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盛況。2014年年初,福建土樓民俗文化專家林海川在看過大興堡后認為,大興堡可能是“商號”而非居住樓。“古堡的構造、用途上均與居住類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是兩排商鋪式屋宅,中間有寬敞的中軸街巷,應是典型的貿易場所。”鄭氏后人、順美集團總經理鄭圻增說,史料也記載著有關“大興陶瓷商行”商號的相關信息。
“在德化縣通往海路的線路中,往永春縣五里街‘許港’是最短也是最便捷的線路,而三班鎮的大興堡處在其必經之路上,因此成為德化潯中、三班一帶陶瓷產區通商貿易的主要集散地。”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介紹,“在大興堡周邊,就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遺存,這些古窯址里出土了很多外國來樣訂貨加工的標本,比如荷蘭人戴三腳帽的小工藝品等。”近年來,鄭氏子孫正在積極促成大興堡的修復工作,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座修舊如舊的大興堡將出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