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成功推行“小縣大城關”戰略,實現資源集聚,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人口往縣城集中,連村里的小學生也都隨父母進城就讀,但仍然有部分群眾特別是老年人留守鄉下。如何盤活閑置的土地與校舍等設施,照顧好留守群眾,赤水鎮東里村、猛虎村發揮黨組織的創新帶頭作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農業合作社
幫5戶困難戶脫了貧
8月17日下午,東里村村委會主任陳建坡在村部電商服務點,拿出新設計的富硒大米5斤裝、10斤裝的兩款包裝,向前來該村采風的泉州、廈門及海南的作家展示,征求哪種包裝款式較合適。這個服務點還陳列有雞血藤、刺莧、杜仲等十多種中草藥,這些都是該村注冊的洵美農業專業合作社新推的特色產品,正準備進行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陳建坡說:“成立農業合作社,是村里整合閑置土地,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的一個抓手。”東里村壯勞力都進城打工,農田菜地被閑置了,怪可惜的,同時一些婦女及老弱病殘者留在村里還得為生計發愁,怪可憐的。陳建坡與村兩委一合計,覺得不妨學習外地的做法,成立合作社,集體租賃土地,科學耕種,爭創優質品牌,就不信種地沒有效益。當時村里沒人相信這事能做起來,“黨員帶頭!”5位村兩委二話不說率先加入合作社。其他群眾先是觀望,去年見藥材銷路不愁,大米及農產品還有很多客戶搶著付款提前預訂,有15戶群眾也打消顧慮跟著加入了合作社。看到200多畝地被盤活了,陳建坡很開心,但更讓他高興的是村里的5戶貧困戶入社后順利脫貧了。
這5戶貧困戶或是自身殘疾、患重病或家人罹患絕癥而陷入困境的,加入合作社后,他們無力耕作的土地由集體統一安排種植藥材,收入有了保證。村里還酌情安排其家人當村保潔員或到網店幫工,2018年這5戶人家都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
陳建坡介紹說,東里村10多公里長的水系是晉江流域水源頭,在市衛健委干部、駐村第一支書黃唐嘉的牽線爭取下,東里村安全生態水系整治獲得了省、市相關部門的資金補助。下一步,村里將把河道治理與修筑旅游步道結合起來,把村里無人居住的古厝整修成為民宿,在農業與旅游結合上做文章,將自然風光秀麗的東里打造成生態康養基地。
愛心廚房助留守老人
每月2次聚首
17日一大早,赤水鎮猛虎村67歲的農婦陳文蓮就感到很興奮,因為今天是村里“愛心廚房”開膳日,不僅因為中午能夠享用到免費午餐,更讓她期待的是又能見到散居在各個角落的姐妹伴。同樣開心的還有她年過九旬的母親林省,老人也在念叨著要到村醫療室坐坐,讓村醫量量血壓、把把脈。上午九點多鐘,陳文蓮就攙扶著林省母親,沿著村道慢慢來到了村部。在村中戲臺的條凳上,這時已經聚集了不少老人,大家一見面就相互問候打探彼此的近況。發現有幾位熟悉面孔還沒有來,老人們就擔心老伙計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了,忙提醒村支書陳建清打電話或派人去查看,對方一一有了回復,大家才放下心。而負責幫廚的5位村民,則在后面手腳利索地忙開了,劈柴、洗菜、切肉。中午不到十一點半,咸飯、番鴨湯就上桌了。村老人協會會長陳英強說:“柴火飯吃起來特別香,老人們能夠聚在一塊交流,格外開心。”
17日,赤水鎮猛虎村老人聚在一起享用愛心免費午餐。
每月2號、17號的愛心免費午餐,在猛虎村已經堅持了7年。2012年12月,猛虎村黨支部創新舉辦“愛心廚房”,每月兩次把村里百余位留守老人召集在一起,為他們提供免費伙食,更重要的是讓老人們有個交流聚會的平臺,以慰藉孤寂的心靈。這一做法獲得在外鄉賢和熱心人士的廣泛認可和支持,大家紛紛捐資捐物。
德化縣、赤水鎮兩級黨委政府鼓勵這種村民互助抱團養老的形式,在資金、場所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保障“愛心廚房”能持續穩定辦下去。
黨員義務返鄉
為老人理發
17日恰逢星期六,正是城里理發店生意最忙的日子,但在城關丁墘開理發店的陳為永還是毅然關了店,趕回猛虎村,義務為老人們打理頭發。很多老人知道他這天會回來,覺得他手藝好,特地來找他理發。到中午的時候,村部愛心理發點的地上已經有一大堆零碎頭發。當問到關店回村、一天損失幾百元會不會心疼時,身為共產黨員的小陳說,村里長輩是看著我長大的,現在能為老人家做些事,獻上愛心,自己就覺得值了。
猛虎村有57位黨員,不少人在外打拼,但他們都惦記著家鄉的父老。村支書陳建清在泉州市區開過出租車、運輸車,當過工廠的副廠長,兒子也在泉州工作。但當他被村民推選為村支書后,他說我要對得起村民們的信任,便毅然辭工回村專心打理村務。
村里整合村文化室、老年學校、空閑校舍,設立了老人服務站,添置辦公桌椅、電視、棋牌、圖書等配套設施,還組建了一支由電工、理發師、醫務人員及義工等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定期在“聚餐日”開展活動,不定期同德化憨鼠社區愛心小分隊開展送愛心、送溫暖入戶活動。每逢節假日,村里還利用外出務工子女回家團聚的時機,開展親情交流活動,增進大家的家鄉觀念。
近年來,德化縣立足本地實際,在全縣18個鄉鎮全面推廣“黨支部+老年協會+互助組+志愿者”關愛留守老人機制,赤水鎮的“愛心廚房”、南埕鎮的“老人義務互助小組”等均成為多元助老養老的典范。而在龍門灘鎮,各村在村財中擠出一部分資金,籌措設立“關愛老人基金”,為互助組活動提供資金保障。同時,各村充分發揮老人學校的作用,確定每月15日為老年學習日,保障“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記者 彭耕耘/文 陳小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