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18日訊 “今天我很開心,因為我看到了這么多小記者,梨園戲最應該面向孩子,老一輩的藝術家終究會老去,孩子才是戲曲傳承的新鮮血液。”上周六下午,在海都藝術大講壇上,梨園“天后”曾靜萍團長與現場的20多名海都小記者分享自己的藝術人生,并現場指導小記者拍胸舞和古老而又嚴苛的梨園戲動作程式——“十八步科母”。在感受到海都小記者對梨園戲的異常熱情之余,當天晚上,曾團長還慷慨地請他們免費地看了一場《李亞仙》,這讓現場的小記者開心不已。
小記者向講師學習梨園戲
初識梨園魂
中山陶英小學六年二班鄭煌杰
劇院外細雨蒙蒙,劇院內涌動著梨園藝術帶給人們的古典戲劇美的沖擊。著名的梨園戲團長曾靜萍正為大家講解梨園戲的歷史與魅力。
和藹可親,是曾團長給所有孩子的印象。她帶著一位小記者進場,她表達了看到小記者的喜悅,她說:“只有將梨園戲傳承給當代兒童,這個古老的劇種才能永垂不朽。”在她眼里,我仿佛看到了老一輩梨園戲演員對梨園戲傳承的熱忱。
我們最先接觸梨園戲的是梨園戲中的壓腳鼓。全場鴉雀無聲,一名鼓師從后臺走上來,他閉上眼,緩緩地開始演奏。我聽不懂壓腳鼓的意思,只感覺鼓聲中仿佛有悶雷在滾動,豆大的雨滴傾盆而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青衣的一段表演。在琵琶樂和簫聲中,一個女演員緩緩地走了出來,曾團長在一旁為我們講解著她的每一個動作,蘭花指的握法,各種不同情調時用到的指法,甚至連走路的姿勢也分別有著不同的意思……
曾團長告訴我們,梨園戲選角標準很高,演員也很辛苦,但因為太喜歡梨園戲了,梨園戲太美了,許多梨園戲演員都甘之如飴地付出著。
聽著曾團長的講解,我漸漸感受到曾團長他們對梨園戲的熱愛與付出,也在冥冥之中走進了梨園戲。
我和梨園有個約
豐澤三中心四年四班葉禾淳
我對梨園戲的第一印象是講座開始前主辦方發的一張明信片。只見明信片上的女子穿著紅似火的戲袍,頭上戴著個如同雞冠的戲帽,纖細修長的手指半藏在戲袍里,擺著一個動作,眼睛炯炯有神地傳遞著我不懂的情感。明信片旁邊有一列小字:中國梅花雙度獎獲獎者,曾靜萍。
安靜地坐在劇場內,燈一亮,四周鴉雀無聲,一位戴著眼鏡、梳著磐發的老阿姨走了上來,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儒雅之美,這就是曾靜萍老師。
曾老師介紹了演戲時的動作、姿勢、肢體,還講了很多關于梨園戲的知識,使我們知道了演戲時該注意什么,也體會這份工作的不易。
曾老師告訴我們,這個梨園劇院編制內的有80人,她以前的不少同伴已經離開劇團,現在只剩下5個當年一起學戲的同伴了。
在曾老師的言辭之間,我感受到了梨園戲的魅力,曾老師對梨園戲的愛,曾老師對同伴離開梨園戲的感傷及她想傳承梨園戲的心情。
小記者向曾團長提問題
小戲迷的成長之路
泉州晉光小學三年級五班黃悅銘
上周六下午,作為海都小記者的我,和梨園戲來了一次親密“約會”。
在泉州梨園劇場我們幸運地見到了劇團的曾團長,她是中國梅花獎兩度獲得者。曾團長先給我們介紹了泉州梨園劇團是從新中國成立后就成立到現在,以及劇團的成長經歷。
介紹過梨園戲后,曾團長還安排了梨園戲工作者為我們解剖、演繹梨園戲表演。梨園戲特有的壓腳鼓表演開始了,壓腳鼓是表演者將腳放在鼓上,然后再打擊鼓進行演奏。壓腳鼓的特點是把腳放在鼓上,以此調節鼓聲調的高低。漸漸的,琵琶、洞簫、小鑼、拍板等樂器加入演奏,整個演出非常有節奏感、高低音清晰可分。
緊接著的表演是十八步科母的經典動作表演,十八步科母其實是學習梨園戲的一些基本功和表演動作,每個不同的動作都有著它獨特的意思。有些動作似乎非常相同,但是你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它們的不同,比如在某些手指的關節等地方,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
在這些表演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學習“拍胸舞”的環節了。曾團長請了一位現場的小記者上舞臺學習拍胸舞。我在臺下仔細觀察拍胸舞演員的動作,還跟著他的動作比劃,先拍手,再拍胸,接著做一些其他的動作,之后轉圈再拍手。
這次“約會”讓我愛上了梨園戲。僅僅一個唱段,就讓我癡迷了。
樂當梨園傳承人
豐澤二實小五年一班余多 指導老師:傅秋娥
梨園戲當代大家、泉州梨園戲劇團團長曾靜萍老師為我們講解梨園戲的知識。
曾老師是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項梅花獎兩度獲得者,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很喜歡小朋友,跟我們交流時總是面帶微笑。她告訴我們,梨園戲需要新鮮血液,希望我們喜歡梨園戲,也愿意為小朋友表演有趣的節目。
除了知識介紹外,還有劇團的表演。我印象最深的是梨園戲特有的壓腳鼓表演。鼓師把腳抬到鼓上,雙手握錘,開始是輕輕地、慢慢地敲,可到后面,錘子如暴風驟雨般擊打鼓面,發出了震撼人心的聲音。接著,另一名樂師打著小鑼、拍板,配合著鼓師的鼓聲,使得整個聲音變得很有趣。再后面,他們的合奏變得更加急促,如同千萬匹駿馬在狂奔一般……
演奏結束后,鼓師告訴我們,每一段鼓聲代表不同的意義,演員動作不同鼓聲也不同。所以,在舞臺上,演員和鼓師要相互配合,如果配合不好,戲就要演砸了。
約會梨園戲,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讓我知道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古老文化,需要我們去發掘去傳承。
臺上一分鐘 臺下十年功
晉光小學四年四班傅仰渠
看一眼錦衣繡服里的妖嬈身段,聽一段急管繁弦中的婉轉唱腔……
隨著音樂響起,序幕拉開,走出了兩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李亞仙和阿桂,迎面又來了一個白面書生鄭元和與書童來興……在踢球之中人物表現得活靈活現,現場十分歡騰。戲中,李媽在半年里面騙光了鄭元和的三千兩黃金,賣了他的五花馬和書童來興,然后用了金蟬脫殼之計把鄭元和和李亞仙分開了。鄭元和露宿街頭成為乞丐,編了一首三千兩金和拍胸舞與一幫乞丐沿街賣唱。他們的心酸生活與樂觀精神,兩人之間真摯的感情讓人落淚。而那些乞丐演繹得淋漓盡致的拍胸舞把現場氣氛推上了最高點,演員扎實的表演功底可見一斑。
我興奮極了,情不自禁地感嘆道:“真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海都記者 黃曉燕 夏鵬程 實習生 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