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日訊 暑假里睡覺睡到自然醒,看劇看到深夜里,“瘋狂”了一個暑假的孩子們,重新背上書包踏進校園,難免會有些“暑期綜合征”,如何更快收心,老師有一套。
家有六七周歲的新小學生,從幼兒園的以“玩”為主,到小學生以“學習”為主,家長們如何幫助孩子適應?新初一的學生,學科的增多,學業壓力的加大,稍不留神,便可能會出現成績退步的現象,怎樣杜絕這些事情的發生,資深老師一一來解答。
新小一 從“玩”到“學”,過渡期家長角色很重要
從“玩”到“學”,新一年級的家長該如何幫孩子做好銜接工作呢?豐澤區第六中心幼兒園的洪培紅副園長認為,家長和孩子都要做好心理和生理準備,家長的心態要放輕松,不用過分擔心孩子能否適應小學生活這個問題,并把這種擔憂的情緒感染到孩子。
家長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幫孩子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準備:
1家長要多向過來人請教,借鑒別人的方法,并且在鄰里或者是小區里,為孩子找一個小學的小伙伴,最好是同一個學校的,盡快幫孩子適應小學生活。當前最急需的是幫助孩子做好入學的心理準備。“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入小學的情景,或者聊聊孩子所在小學的情況,帶孩子更多地去熟悉學校的各個角落,認識自己的老師,告訴孩子戴上紅領巾是件多么光榮的事。這樣可以讓孩子期待自己的小學生活,有光榮感。”
2調整孩子的作息習慣,讓孩子從生理上適應小學的節奏。“幼兒園上學時間晚,游戲時間長;相較下,小學的午休時間比幼兒園短,家長要培養孩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遠離電視、電腦等。”洪培紅老師建議家長要帶頭做到這些,讓孩子有榜樣可循。
3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和懂得表達自己需求的能力。“尿褲子,是新小學生最經常發生的狀況。幼兒的控制能力比較差,會尿褲子,在幼兒園時老師會提醒孩子,或者組織全班一起上廁所,但在小學,這些就都要靠孩子,家長要教導孩子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洪培紅老師說,課堂上忍不住了就該舉手告訴老師,不然在班級里尿褲子會讓孩子有挫敗感。家長要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學會整理自己的書包,口渴了要主動喝水及在規定的時間內上廁所等。
4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多帶孩子去書城,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養成愛看書愛思考,喜歡發問的好習慣。“小學沒有幼兒園那么童趣,也比較約束,經常有些孩子一開始會哭鬧不愿意去上學;上課會走神,學習成績比較不好,家長要幫孩子做些專注力的訓練,如培養孩子下棋。”這些是新小學生經常出現的問題,家長要幫助孩子過渡。
進入初中,學習科目增多,課堂容量加大,老師也不像小學老師那樣隨時關注自己……這些變化可能會令不少剛入初一的學生出現不適應,有些甚至會學習成績下滑。如何盡快適應初一生活,聽聽培元中學團委書記陳燕瓢老師的建議吧。
1依舊離不開時間作息的調整。“每天早晨六點四十分左右就要起床,初中七點半就要到校參加晨讀,學生要早起就一定要安排好早睡,不然一天都沒有精神。”陳燕瓢老師建議家長,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多關注一下孩子,幫孩子列一張時間計劃表,以及上學路線,防止遲到。
2課前要預習,課后多發問。“小學與初中不同,學習方法要變被動為主動,預習一定要做好,課后多思考發問,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學習方法。建議新初一的學生在適應期間,要保持寬松的心態與老師多交流溝通,讓老師更了解你,不僅是學習進度上還有生活細節等,這樣老師才能因材施教。”
3成績若下滑,與老師一起找癥結。“初中的科目比小學的多,開始的考試如果有下滑的現象那也是比較正常的事,給孩子一個調整的過程,不要慌亂。學生要與老師一起,尋找癥結所在,一一解決。”
4家校溝通要更頻繁,與老師成為盟友。“一些家長平時為了工作、生活,很少與老師溝通。其實,家校配合很重要,要及時和老師溝通,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如果家長要與老師討論孩子的功課和表現的具體細節,不妨帶幾個具有說明性的例子。例如,帶幾份孩子以前的試卷或作業,說明孩子之前的學習狀況。老師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孩子在學年之初的潛力,帶幾份這樣的例子可以幫助老師了解孩子以前的學習狀況。
新初一 學科增多,學生、家長和老師要結成盟友(海都記者 劉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