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8日訊 “國學的源頭在大陸,當我站在泰安的孔廟、站在北京的長城等地方,我激動萬分,感覺我找到了根。”臺灣國學家鄭堯章,上周六作客海都甲第書院·不煩學園,為小記者及家長帶來了一堂生動的國學親子課堂。
臺灣國學家鄭堯章,生動講述國學與親子
已是耳順之年的他,在臺灣從事國學教育、推廣工作已30多年,20年間,頻繁地往來于大陸與臺灣。“‘教’是《論語》中極為重視的部分,孔夫子的‘教’即不停地‘反’思‘孝’道,老祖宗創作這字的出發點想必也是這樣。”鄭堯章從說文解字開始,結合自己的閱歷,講述國學與親子的關系,生動的事例讓現場充滿了歡快的笑聲。
“孩子是不是不跟你分享了,還時常蹦出‘說了你也聽不懂’?這是家長你的學習,跟不上孩子了!孩子流行的詞匯你不懂,孩子讀的國學你不懂,孩子自然而然不再與你探討分享了。”鄭堯章的說法總觸動家長的痛點,大家不時點頭回應,“家長應該學在孩子之前,經典和新鮮的東西,他學你也學,一直站在孩子之上,這樣當孩子遇到問題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你的”。
海都甲第書院·不煩學園小朋友席地而坐,跟著老師學起古詩詞
“花藝也是國學的一部分。”夫唱婦隨的鄭太太,原為臺灣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花藝教授,“中華花藝,不同于歐洲繁花錦簇,而是采擷中華傳統的以簡至美,生活中隨處是花藝的素材”。氣質溫婉的她,在海都甲第書院·不煩學園的門口就近取材,路邊的桂花、杜鵑花、楊柳葉都是她的“座上賓”,一番端倪后,將它們斜斜插在枯木、古瓷碗里,三兩支,便有撲面而來的詩情畫意,她極簡的插畫技藝,讓人用眼睛便能聆聽花語。
就地取材,hold住詩情畫意
漂亮大氣的花藝
晉光小學三年五班 黃悅銘
周六,我和媽媽懷著無比好奇的心情來到海都甲第書院·不煩學園,聽國學講座和學花藝,因為我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今天是由一對臺灣老師為我們講課。黃瓊瑤奶奶給我們上花藝課,教我們怎么樣插花會更好看。接著是由鄭堯章爺爺給大人們上國學課。
在上花藝課的時候,黃老師先給我們介紹了中國傳統的插花有六大花器,每種花器代表著不同的意義,瓶花代表著平平安安;盤花因為所用瓷器的特點代表著大地;籃花因為有提籃而顯得比較端莊;缸花代表穩重;碗花,婀娜多姿的樣子,可展現植物的自然風姿。
今天老師展現的是盤花和碗花,她邊插花邊向我們講述了插花的幾個要求:首先插花有陰陽之分,一定要把最好看的部分面向自己插下去。插花要舍得,多多許不如少少許,把多余的部分減掉,只留下有用的部分,能用一朵花來表達的作品,就不要用兩朵花來表現。不一會兒時間,黃老師就像變魔術般的插好兩盆非常好看的花藝,非常漂亮、大氣!
學完花藝之后,我跟著媽媽去聽鄭爺爺的國學課,爺爺說這次的課是給大人上的,剛開始我擔心聽不懂。但聽完之后我發現他講得非常的生動,還舉了很多很有趣的例子,我都能聽得懂,兩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他講得很有道理,我以后也要讀經典、孝敬長輩。
不知名的樹枝,有了高貴的氣息
西湖小學四年一班 張佳怡
已經讀四年級的我,對國學、花藝還是那么的懵懂,從小在印象里就是一本本厚厚的、難懂的書而已,什么《三字經》、《弟子規》、《論語》……
今天我報名參加了海峽都市報小記者活動的國學、花藝課。
鄭堯章院長儒雅、風趣地跟我們分享國學的精髓,國學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宏偉歷史,是國人引以為傲的財富,是提高素養、修身養性的重要精神瑰寶,所以學習國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何等重要。
課堂上對于深奧的國學論我聽得似懂非懂,其實我更喜歡的是黃老師的花藝,學插中國花。
首先黃老師跟我們講解什么是花藝,黃老師說:“花藝是一門博大高雅富有內涵的藝術,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審美觀念;比如在插花時心一定要靜,要懂得人生的舍與得,在插花時必須考慮花與花之間的顏色搭配,形狀及層次感的重要性,更要考慮這些花對身體健康的因素,這樣才能插出一盤優雅特色的花。”
不知不覺在黃老師邊演講邊動手的同時,一些平常在路邊不起眼不知名的樹葉配上兩支玫瑰、幾支百合就讓它變成一盤高貴典雅的中國花藝。
黃老師就像孫悟空一樣,不由得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從這刻起,我對花藝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愛上它了。
插花的學問
晉光小學五年四班 楊昀昀
海都報小記者活動又公布了,其中有一個活動是花藝,學習插花,我就滿心歡喜地報名了。
來自臺灣的黃老師是我們這次的花藝老師,她告訴我們,插花有六器:瓶、碗、盤、缸、籃、筒。隨后,有人拿了一大捧花過來放在桌上,還有一根根葉子,花兒有鮮紅的玫瑰、黃色的歐洲菊、粉里發白的不知名的小野花……各種各樣的花兒。
開始插花了,黃老師拿來了一個盤子,里面放了一塊木頭用來裝飾,上面有一大塊海綿用來插花。倒滿水后,黃老師從樹葉中選出了一支姿態華麗彎曲的枝葉,插在那塊海綿上。又另取一支百合花,同一根枝上,有的百合綻放,有的含苞待放。黃老師說:“挑選花的過程,要有舍才有得,有一些不美的花就應該剪掉。”她把兩朵百合花中的其中一朵不新鮮的剪掉,三朵花苞剪掉一朵,再把枝剪短,把百合插在海綿上,在綻開的百合花下面,還放上少許幾片小樹葉,黃老師說:“這幾片樹葉是一個襯托物,襯托百合花的優雅。”最后,黃老師又插了用碗來當器的作品,擺在桌上可漂亮了。
你了解國學嗎?
豐澤二實小六年五班李絲雨 指導老師 吳云
周六下午,我們來到海都甲第書院·不煩學園,聽來自臺灣的著名國學家鄭堯章老先生的講座。
鄭堯章老先生,致力于推廣弘揚國學。他和我們詳細講解了儒家文化:“道”“德”“仁”“義”“禮”“忠信”,我一開始聽得迷迷糊糊的,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
后來鄭先生給我們講了他在臺灣經歷的一件事:一位母親愁苦地對鄭先生說,他的兒子三十歲了,卻因為犯法過幾天要到監獄里服刑十年。鄭先生勸說母親帶兒子來他的國學院里上三天的課,但母親說沒有時間,鄭先生生氣地說:你的兒子犯法,就是因為有你這樣總是沒時間的母親!后來母親帶兒子去聽了三天的國學課,聽完課后,兒子去了一趟書局,買了好些四書五經的書,他說服刑期間要好好地學習這些書,并且對媽媽說:“媽媽,我小時候你怎么不教我讀這些書啊!”
看來,國學對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只有我們從小就學習國學,學習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才可以成為新世紀的好公民。(海都記者 劉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