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新征程,新作為,向未來。
偉大成就,鼓舞人心;邁向未來,遇見美好。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未來發展宏偉藍圖,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關鍵在落實。泉州,民營經濟發達,世界文化遺產歷史厚重,在外泉商和僑港澳臺資源優勢明顯,帶著愛拼敢贏的精神,這座極具活力創新基因的城市,踏上新征程,向著新的奮斗目標出發!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共泉州市委網信辦、閩南網聯合策劃推出《新征程•新作為•向未來》專題報道,記者深入一線采訪,看泉州各縣(市)區、各行業、各領域如何發力、如何描繪未來,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泉州力量。
讓我們共赴輝煌!期待更加美好的未來!
【鯉城篇】
閩南網11月24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洪方博濤 文/圖)圍繞加快建設高質量“品質名城·現代都市”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泉州市鯉城區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總目標、總方向、總要求,重點圍繞市委“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市政府“1+3”專項行動部署和鯉城區“活古城”“戰江南”工作,持續抓實指標爭先進位、項目攻堅提速等中心工作,奮力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
申遺成功后,鯉城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今年來,文旅產業持續提質增效,前三季度全區累計接待游客564.6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5.02億元,其中,第三季度(7-9月)全區接待國內游客237.99萬人次,同比增長31.7%;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5.99億元,增長55.5%;提速江南新區城市更新進程,繁榮、站前西等大片區開發滾動推進,園區標準化建設如火如荼,公建配套、基礎設施等日趨完善,一座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即將崛起。
鯉城區高新區科創中心項目概況
科創中心已封頂的大樓
建設鯉城高新區 打造泉州中央創新區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常泰街道仙塘社區的高新區科創中心,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不久后的將來,一座現代化產業園區將拔地而起。
鯉城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于璐婷介紹,園區采用投建營一體化模式,打造集高水平外立面設計、智慧園區管理、太陽能光伏應用等要素的五星級工業廠房,總建筑面積約24.2萬m²。在這里,可以實現人車分流,配套一站式服務中心、會議中心及公寓、餐廳、休閑空間、運動健身場所等設施,建成“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現代產業社區。
目前,園區采用同步建設、同步招商、同步設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項目產業定位為光電子信息產業,側重招引光子及電子電容器等相配套、相關聯的產業鏈項目,已預安排入駐項目15個,占比整個空間的60%。雖然該項目一開工,就遇到了3月份的疫情、連續一個月的梅雨天氣以及罕見的高溫天氣。但是,項目建設克服了這些困難,不但沒有影響工期,反而提速建設,預計明年6月份可竣工。
科創中心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
作為鯉城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的標桿,科創中心將集合周邊建筑風貌,形成園區獨有建筑風貌和景觀,與周邊形成整體協調而又具有現代工業風貌的整體空間環境。
于璐婷介紹,高新區落實泉州市“1+3”專項行動部署,在鯉城區“活古城”“戰江南”工作中,主動擔當、砥礪前行,開創高新區發展的新未來,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當前,鯉城正全面吹響“戰江南”號角,力促規劃、建設、招商一體化推進,江南片區城市設計及產業規劃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加快打造泉州中央創新區,爭創泉州中心城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制造業效率效能效益提升引領區。以工業園區標準化為綱領,聚焦“新制造+新服務”,構建江南新區產業生態智環,打造數字智造、數字服務、產城服務三大產業功能承載片區,做足數字科技、數字裝備、時尚智造、數字創意、文化旅游、綜合服務等六大產業支撐組團,形成“一圈三區六組團”產業空間結構,“數字智造+數字服務+產城服務”功能閉環。
南音社的藝人們共同演出(鯉城區文旅局供圖)
繁榮文化業態 提升文旅高質量發展
將閑置的廠房、市場等空間,盤活利用起來,引入文創類、餐飲類攤位,以及舊物回收和互動類活動,促進老城區文化空間提升。
上周六,位于鯉城區西郊菜市場二樓的市集第一次開市,吸引了不少厝邊頭尾前來參展觀展。
展館里有長尾大燈龍、妝糕人、錫雕、精致咖啡等展位,還有心水南音、提線木偶等表演。不僅有得看還有得吃,還能動手做手作。
市集上展出的大燈龍(好攝咖供圖)
策展人鄭達真和寶小格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熟悉泉州的大街小巷、傳統文化、人文風物等,她們熱愛藝術,希望能夠把泉州這個美麗的世遺城市推介出去,并帶動更多的民間藝人,將古城活絡起來。
鄭達真說,西郊菜市場二樓的空間非常大,她一看到這個場所就被吸引,覺得非常適合做展覽、裝置等文創業態,剛好國旅要啟動理想市集的項目,于是她就約著好朋友一起來嘗試一下。
而鄭達真也是泉州藝文生活最早的開拓者,早在10幾年前,她便將古厝化身城市會客廳、茶館、驛站、閱讀室,把西街古早味嫁接新元素,舉辦各種文化沙龍,推介泉州的古城文化。
市集吸引了許多厝邊頭尾前來參展觀展(好攝咖供圖)
泉州市鯉城區文旅局副局長林菲介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提到,“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鯉城區在“活古城”“戰江南”工作中,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促進文化空間提升、扶持文創產品開發利用以及街頭文化項目培育計劃。“有很多民間的、小眾的文化,其實是更貼近群眾的,看得見摸得著,起著潤物無聲的作用。”林菲說,近年來,鯉城區在健全文化體系、文化產業體系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為支持具有特殊文化符號、兼具一定公益屬性的文化空間可持續良性發展;為進一步培育壯大鯉城區文旅人才隊伍,挖掘及孵化優秀文化旅游產品,激發創新活力,打造鯉城文化旅游品牌,吸引眾多優秀設計資源集聚鯉城;為有才華的街頭藝人搭建展示平臺,吸引更多有夢想、有溫度的街頭藝人在泉州這座城市熱土上點燃藝術夢想,鯉城區將在“世遺人家”品牌培育計劃、“古城文化傳播人才”培育計劃、街頭藝術文化提升計劃的基礎上,啟動文旅經濟發展工作三年行動,設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將人和場地結合起來,繁榮文化業態,使文化市場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林菲介紹,政策的扶持體現在資金補助、人才導入、項目輸血、宣傳引流等方面。引導優良的文化空間建成研究性學習、體驗基地,并與區研學項目強化經營性合作,區研學項目優先選擇和融合有體現世遺、非遺、現代藝術等的特色文化空間。
特別是申遺成功后,鯉城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已經形成了部分規模的文化產業,本地的旅游產品也相對成熟。同時,鯉城區還將依托社區“黨建+”鄰里中心,設立文創產品孵化基地、共享空間,為文創從業者提供創作學習互助平臺。
未來,鯉城區將把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將文化和旅游發展置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產業轉型,不斷彰顯文化和旅游的政治性、經濟性、社會性、生態性,進一步發揮文化和旅游業在拉動內需、增加就業、鄉村振興、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