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洪泓塬)“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里用濃墨來描繪民生,提出了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為民生答卷中的兩大重要元素,教育、醫療的發展備受關注。圍繞相關話題,豐澤區教育系統、衛健系統的行業代表、相關負責人談感受、說體會。大家紛紛表示將共同奮斗,把民生藍圖變為幸福實景。
【教育篇】
——行業代表這樣說
“愛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走上幼教崗位34年,豐澤區實驗幼兒園黨支部書記鄭曉云一直堅守這樣的信念。寒來暑往勤耕耘,鄭曉云和團隊的老師們傾注了諸多心血,幫一屆屆入園的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好啟蒙教育的第一關。
豐澤區實驗幼兒園教學樓
1988年,喜歡孩子的鄭曉云選擇了幼教工作。多年來,她堅持在一線工作,從普通老師一路成長為班主任、園長、書記,被孩子們親切地稱呼為“書記媽媽”。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改變,這一切鄭曉云感同身受。她說,在開放性的教育模式下,幼兒教育很重視經典的傳承、基本的價值觀培養。為提供更優質的學前教育服務,加強家風與園風的有效互動,幼兒園在德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寓教于樂,豐富教學的方法方式。同時,她還積極推廣“五彩陽光行動”,從“綠色之光”美化校園行動、“橙色之光”教師成長行動、“黃色之光”課程改革行動、“紅色之光”愛心志愿行動、“藍色之光”亮崗亮責行動等方面,用黨團的力量來提升園區的業務水平。
幼兒園五彩跑道
目前,幼兒園設有總園、光明城分園、潘山分園等5個園區,照顧著2000多名孩子。近年來,借著豐澤區建設“教育強區”的東風,幼兒園先后培養了15名骨干老師走上新辦園行政領導崗位,帶動其他幼兒園一同成長。鄭曉云說,她一路見證了幼兒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變化,從保守到開放到重視經典傳承,她陪伴著豐澤幼教一起成長。
鄭曉云正在為記者介紹學校特色角落
“豐澤的教育事業充滿著蓬勃向上的力量。”回憶從前,鄭曉云感慨道,從最初的幾家公立幼兒園發展過來,幼兒園不僅數量成倍數增長,在軟硬件上也有很大提升,豐澤的幼教事業迎來發展新階段。
“幼教的工作滋養了我的心靈,在我眼里,孩子們就像一本書,充滿奇妙的感覺,越讀下去就更明白愛護、呵護的意義。”鄭曉云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實施公民道德建設”,這一塊要從幼兒園娃娃抓起。幼兒的教育需要家園合力,努力打造優良的家風、校風,讓祖國下一代浸潤其中,從小懂得愛國、愛家、愛學習、愛勞動、有公德心、有責任感,長大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材。
作為黨員、教師,鄭曉云表示,她將和團隊一起繼續發揮光、熱,為每位孩子打好教育基礎,為教育事業奉獻一份力量。
——業務負責人這樣說
黨的二十大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實的舉措,全面提升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努力建設更有溫度和特色的豐澤教育體系。”豐澤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曉燦談到,作為全省最年輕的“教育強區”,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完善各項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著力促進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致力實現“學在豐澤,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的美好愿景。
李曉燦介紹,近年來,豐澤區教育局緊緊圍繞“1234”總體工作思路來謀劃推進教育工作:“1”即堅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目標;“2”即抓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兩項工作重點;“3”即“堅決守好校園安全防線、堅決守住師德師風底線、堅決守牢黨風廉政紅線”;“4”即重點推進“學位擴充、品質提升、師資建設、環境優化”四項工作任務,持之以恒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優環境。
李曉燦表示,下一步,豐澤將引領全區教育系統廣大干部師生的思想和行動,切實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積極踐行“四個強化”,努力譜寫好豐澤教育新篇章:
一、強化學位擴充保障。近年來,豐澤累計投入31億元,新建、改建、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46所,新增學位近3萬個。全力推動區“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專項規劃策劃生成的49個教育建設項目(總投資約62億元)分步實施。2022年將加快推進泉州市第九中學擴建項目、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擴建項目等9個項目建設進度。
二、強化教育品質提升。一是推動“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工程,制定“5G+專遞課堂”工作方案,探索“集團化辦學,名校辦分校”和引進省內外優質名校到豐澤開展合作辦學等辦學模式;二是推進各級示范幼兒園建設(全區共46所,覆蓋率超過60.21%)、省級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創建(目前通過率78.79%,居全市第一);三是推進“小片區管理”改革,充分發揮中心城區名校作用和示范輻射作用。
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推動教師隊伍建設,依托教育集團解決教師編制問題,聚力培養骨干教師隊伍(2022年新增正高級教師4人,省特級教師5人,名校長、教學名師和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對象共計50人,名師工作室覆蓋82.7%的學科,比例位居全市前列);同時持續深化“五名(名人、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名學校)”培育工程,關注教師專業成長,開展校長大講堂、新教師崗前培訓、教師學科能力提升培訓等。
四、強化環境優化營造。依托學校少年宮和“兩香教育”等載體,全面推進藝術教育,打造“豐澤美育”品牌(陶笛、書法、足球、冰雪運動等一批“國字號”特色校32所);聯合市文旅集團提供課后管理服務,探索課后服務“2+N”模式(2022年秋季課后服務師生參與率達到73%,“2+3”課程達到100%);加強市場監管、公安等多部門密切配合,依法嚴肅查處無證無照校外培訓機構和問題機構(豐澤區學科類培訓機構縮減率達77.27%)。
【衛健篇】
——業務代表這樣說
今年是莊至坤醫生從醫的第17個年頭。這位80后,從小的夢想就是當醫生。2000年高考的時候,他在志愿表上填滿了醫學院校。大學畢業后,他在泉州市正骨醫院圓了醫生夢。
莊至坤帶領的團隊成長迅速
穿上白大褂,就意味著要承擔著特殊的責任。莊至坤所在的關節科,接觸更多的患者多是老年人,基礎疾病多。盡所能幫患者解決痛楚和病癥,成為莊至坤每天忙碌的目標。因為細心周到,他受到患者的信賴。作為醫療學科帶頭人,他帶領學科在關節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學科關節置換手術量和手術難度位居全省前列。更值得一提的是,科室在圍術期應用中醫中藥,大大減輕了手術不良反應,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憑借著優異的工作表現,莊至坤獲得泉州“五四”青年獎章、泉州市科技進步獎等榮譽。
談及行業這幾年的發展,莊至坤醫生說,近十年來,國家的醫保政策變得越來越好。從前,病人置換關節需要花費五六萬,很多經濟不好的家庭很難承擔,而現在的國家人工關節集采大大降低了假體費用,加上醫保政策又好,患者基本花個五六千塊錢就能解決問題。這筆省下來的錢,是患者們實實在在享受到的。
“隨著新院的建成,未來我們醫院將迎來更好的發展。”莊至坤告訴記者,他和團隊除了常規手術外,還將更多結合數字骨科,采用3D打印等方法提高手術精準度,為復雜病提供更佳解決方案。
莊至坤幫患者解決病痛,深受信賴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他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經受住了考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表示,將沉下心、靜下來,在為人民生命健康服務中找到獲得感、歸屬感,把初心使命與工作實際相結合,扎實履職盡責,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臨床、教學、科研各項工作中,做一名熱愛祖國、熱愛醫學、熱愛中醫藥事業的新時代青年。
——行業負責人這樣說
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組成部分。豐澤區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魏映欽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近年來,豐澤區圍繞“補短板、強基層、建機制,惠民生”,深入實施“健康豐澤”行動,落實各項便民利民惠民措施,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持續提升。
魏映欽表示,區衛健系統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推進豐澤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和生動實踐,全方位全周期守護人民健康。
一是強化醫療資源供給。謀劃 “十四五”衛健項目工程包,推進東海、北峰2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翻建,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中心新建,引導符合條件的中心申報升格社區醫院。完善區婦幼保健院大樓配套,加強產兒科等緊缺人才的招聘、培養和引進工作,爭創二級婦幼保健院。確保泉州市正骨醫院北峰院區明年上半年建成投用,新增床位1000張。(全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383家)
二是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堅持平戰結合,加快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加快區疾控大樓二級(P2)實驗室建設,全面提升流調溯源、核酸檢測能力,加強公共衛生人才儲備、培訓與應急演練,筑牢疫情防控堅固防線。鞏固提升“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創建成效,完善預防、治療和健康管理“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慢病防控機制。
三是優化醫療衛生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服務下沉,方便群眾就地就近就醫。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分級診療制度,建立上轉綠色通道,暢通慢性期、恢復期患者向下轉診渠道,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
四是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鞏固提升“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成效,積極申報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范區”。發揮中醫藥在疾病治療、預防和康復中的特殊作用,促進中醫藥適宜技術和中醫康復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隊伍,推進活態傳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全區現有全國基層名老中醫專家1人、省級基層名老中醫藥指導老師4名、各級各類名醫傳承人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