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湖街道入選“2024年度泉州市社區物業管理提升樣板街道(鄉鎮)”榜單,成為全市15個獲評街道(鄉鎮)之一。
“怎么凝聚更多力量、怎樣管好轄區小區、如何提升服務質效”是做深做優物業黨建聯建工作繞不開的三個問題。2024年以來,東湖街道深化拓展物業黨建聯建工作內涵,通過推進“三聚三管三推動”,持續把隊伍建強、目標創優,進一步推動物業小區治理“升溫加碼”。
深挖三類人群
廣聚多元力量 激活治理“動力源”
聚好“當家領頭人”。靠前參與業委會人選的物色、推薦、把關,多渠道挖掘、動員有威望、有能力、有熱情的潛在人選,引導社區“兩委”、在職黨員、退休干部參與業委會選舉,今年來先后推動6個臨管會轉化為業委會,順利完成3個業委會換屆,累計組建業委會77個、組建率達81.05%,“紅色業委會”63個、覆蓋率達81.82%。
聚好“鄰里身邊人”。突出“身邊人”優勢,吸納社區工作者、共建單位志愿者、熱心業主等475人,以“一小區一隊伍”組建95支“厝邊幫幫團”,“面對面”征集物業管理“金點子”36條。發揮保安、保潔、保姆及快遞員“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優選21名擔任兼職網格員,為社區提供問題線索、安全隱患等民情資訊145條。
聚好“特長專業人”。挖掘小區內的醫生、教師、“三官一律”等社區能人組建“顧問組”,在合同糾紛、小區改造招投標等小區重大事項、重要支出上建言獻策,累計“坐診”化解矛盾糾紛67起,為小區中庭改造、路燈修繕等管理工作提供專業咨詢96條,推動開展法律咨詢、反詐宣傳、供銷市集等志愿活動189場。
精管三類小區
探索多元模式 打造優居“樣板間”
“示范型”小區精細管。聚焦個性化、功能化,確定“8+2”樣板培育計劃,圍繞中高端小區、普通小區、安置房小區三種小區模型,實行“一小區一策”,探索形成太平洋花園“1+4”工作法、國際星城“五字工作法”、東湖新村“社區兜底”機制、尚園小區“四有”治理模式等一批經驗做法,以點帶面實現小區治理整體優化。
“改善型”小區規范管。著眼促規范、促提升,對于物業公司管理的39個小區,實施三級量化季度考評機制,對表現優異的予以獎勵,對不達標者督促整改,推動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對于業主自管的27個小區,社區參與指導車輛停放及充電、公共收益使用等管理事項,協助推動居家養老、家政清潔、健康義診等14項貼心服務進小區。
“攻堅型”小區兜底管。側重保基本、保運轉,對于社區兜底管理的29個老舊小區,進行聯片“打包式管理”,引導8個社區逐個成立物業公司,圍繞群眾最關注、最有感的“衣食住行”建立低償無償機制,開辦“成本價+志愿服務”長者食堂,無償舉辦周末課堂、暑托班、早教托育等活動,切實提升群眾居住幸福感和舒適度。
錨定三個目標
深耕多元舉措 繪制善治“新篇章”
深化議事協商,推動“有話可說”。建立社區“大黨委”、制度,主動鏈接108個駐區單位、共建單位、社會組織,每季度召開聯席會議8場,議定解決小區管理難題18個,實現“工作聯商、事務聯辦、難題聯破”。推行“黨支部先議”制度,通過業委會提出初步方案、黨支部審議通過、業委會按照程序決策、物業公司落實執行,先后落實中庭園林改造、鄰里中心更新等68項舉措。
落實資金保障,推動“有事能辦”。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第三方資金介入、設立“小公維金”等形式,為32個老舊小區路面、雨污系統等“四必改”項目爭取資金支持,摸排上報82部老舊電梯申請特別國債支持,引進國企、民企等第三方資金,將閑置空間改造為“便民車棚”,增設電動車停車位550個、安裝充電樁400個,從原有物業費中提取小部分作為“小公維金”,有效破解小區改造維修資金籌措難問題。
強化部門聯動,推動“有險盡除”。定期聯合區住建、消防、派出所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進小區”專項檢查行動,對住宅小區內違規裝修、亂搭亂建、侵占公共空間等違法違規行為開展集中整治43場。緊盯小區普遍存在、群眾反映強烈的消防無水、外墻脫落問題,逐小區建立整改工作臺賬,協同城建集團、自來水公司等單位,加快推進整改進度,實現“動態管理、清單銷號、滾動更新”。截至目前,已解決消防無水小區34個、整改外墻脫落小區28個。
來源:東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