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12日訊 “當年,母親和女人們三五成群在河邊洗衣,天冷,手凍得通紅,棒槌一聲一聲。這樣的情景早已看不到了。現在人們都在家里洗衣,我們這棟老宅里就有兩臺海爾雙動力洗衣機,洗起衣被省力又方便。肥皂、洗衣粉、洗衣液花樣也越來越多。孩子們不會想到,母親當年是用草木灰,將一家人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
陽光明亮的冬日午后,記者走近翻新不久、四代同堂的平遙老宅,試著從中發掘這一家人和諧相處的奧秘所在。不曾想,坐在對面的男主人林先生卻講起了洗衣故事。林先生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八九歲時的他最喜歡看的,就是母親從鍋灶下,小心翼翼地取出草木灰,放入簸箕,泡進盛滿臟衣服的大盆里。母親坐在小木凳上搓洗,不多一會兒,盆里的水就變成了黑色,洗衣服的手也變成了黑色。然后跟著母親一起,到村東小河邊用棒槌敲打,漂洗干凈。
“20多年后,我才知道草木灰含有碳酸鉀,可以去污,所以能把衣服洗干凈。”林先生說,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母親還用皂角、豬胰子洗過衣服。一家人生活全靠母親一雙手。“這雙手特別喜歡撫摸我的頭,可我嫌粗糙扎人,時常躲開。早有洗衣機的話,母親的手一定是修長、白皙的。”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林先生用積攢了幾年的錢為年近花甲的母親買了第一臺洗衣機。“那時買什么都要憑票,買洗衣機也是。偏偏洗衣機票很稀缺,我求爺爺告奶奶,鐵了心要回報母親這個大禮。踏破鐵鞋終于得到一張票!母親看到進了門的洗衣機,比看到兒媳婦還高興,笑了幾天幾夜。”林先生說,雖然與現在的洗衣機沒法比,但這臺洗衣機在林家地位很高,母親沒把它當成一臺普通的洗衣機,覺得是“兒子的血汗錢”,常常舍不得用,還是喜歡用手給兒孫洗衣服。差不多二十年后,這臺洗衣機才被“更新換代”。
“2003年的一天,我兒子看報紙說,世界第四種洗衣機在海爾誕生了,雙動力,洗衣服特快,我們也去給奶奶買一臺!母親看到孫子給買的新洗衣機時,高興壞了,對它說,她洗不動衣服了,你好好為我的兒孫服務吧!”林先生笑中有淚地說,新洗衣機洗得又快又干凈,他常看到母親在晾曬洗好的衣服時,自言自語地叨叨著:機器也能洗得這樣好,世界變化真大,放心了,放心了。
“從那臺海爾雙動力進我家至今,有十年了。母親沒怎么見老,我卻老了。今年我又去買了一臺芯變頻雙動力。因為母親喜歡這種洗衣機,比手洗還干凈,比別的洗衣機省水省電,而且更安靜了。”林先生的目光透過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悠悠地說:“和當年的草木灰一樣的環保吧?”
從草木灰到海爾芯變頻雙動力洗衣機,一部家庭洗衣史讓人看到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兒孫們念親恩懂回報的“反哺”。一家人四代同堂,風雨同路,活得健康自在。問林先生奧秘,他說,有愛,懂愛,活著就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