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專用的APP軟件,再加上一個移動終端就可以讓人在千里之外對家用電器遠程遙控。近日,物聯網技術應用的熱潮蔓延至家電領域,國內一些家電企業順勢推出應用物聯網技術的家電產品,似乎要在家電業掀起一股互聯互通的智能化浪潮。
從表面上看,眼下物聯網家電的推出讓人們享受智能生活的夢想更近了一步。不過,如果將目光拉回到物聯網技術首次“落戶”家電領域,當前推出的這些物聯網家電顯然有點晚了。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早在2010年4月,海爾就已經研發出全球首臺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空調,通過強大的無線網絡實現端到端的智能服務,打破了距離的局限。該空調具備智能安防、遠程運行監控、管理等功能,徹底改變了用戶的生活方式。
既然能夠遠程遙控的智能空調在三年前已經面世,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現在才又掀起了物聯網空調的熱潮?就目前來看,在家電及消費電子領域,每一個新產品一推向市場就會迅速被模仿并大量復制,此前iphone、抽屜式冰箱、法式對開門冰箱等差異化新品被迅速跟進就體現了這一規律。
對此,有業內專家表示,相較于有些家電、數碼類產品外觀、設計上的易模仿、易復制性,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更多的是考驗企業的技術實力和研發實力,這不是靠簡單的模仿就能獲得的。
就以在中國發展了14年的物聯網產業來說,從1999年中科院啟動傳感網的研究與開發起,中國的物聯網產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長期研究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印·希爾咨詢高級行業研究員方琳瑜博士仍然認為,從整體來說,很多創新仍屬于模仿創新,需要加強原始創新,在核心技術領域要不斷突破,占領技術高地;同時,目前標準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國的技術創新,由于缺失標準,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明確,使得很多企業持“觀望”態度,不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技術創新。而這也恰恰是三年前,海爾推出智能空調后一直未有大規模跟進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在2010年海爾推出智能空調后,就有不少專業人士反映“海爾物聯網空調不實在僅存概念意義”。他們認為物聯網技術在家電上的使用是在家電物聯網領域跨出的一大步,其應用意義要大于使用意義。
而這些觀點到底是不是中肯?從智能手機大舉占據中國消費者市場的今天來看,顯然它們才是真的“不實在”。根據艾媒咨詢今年3月初發布的《2012中國手機應用市場年度報告》顯示,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4.5億人,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達到3.8億人。“如果用手機可以控制空調,這樣的產品我會考慮購買”,一位愛好智能類數碼產品的王先生表示。
難模仿是一方面。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智能空調曲高和寡的現象也反映出家電行業創新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更為重要的是,在技術上的先發優勢往往使企業的競爭力持續放大,達到步步領先的結果。據海爾空調相關負責人透露,海爾不僅在很多產品上都應用了遠程遙控功能,而且已經研發成功第三代智能空調并投放市場取得了不錯的用戶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