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持續15年的嘗試
“海爾其實很早之前就已經在嘗試智能家居系統了。”海爾智能家電總經理李莉對我說。
到底有多早?他們在智能家居領域的最初嘗試要追溯到15年前。1999年,微軟提出了名噪一時的“維納斯計劃”,希望能利用搭載WindowsCE簡化系統的機頂盒等廉價產品來代替PC,借機切入龐大的信息家庭市場。
海爾是國內最早響應微軟“維納斯計劃”的家電廠商之一。當時的開發環境異常簡陋,家庭娛樂領域根本沒有成熟的軟、硬件方案可用,唯一比較成熟的就是PC主機,所以海爾便把家用PC主機裝入到家電中,試圖以此打造智能家居設備。只是在當時手機尚未普及,智能手機、Wi-Fi和3G網絡更是遙不可及的大背景下,海爾這款智能家居設備沒有點燃國內的智能家居市場。而計劃發起方微軟在全球市場燒掉幾十億美元之后,最終宣告“維納斯計劃”失敗收場。
不過海爾的智能家居項目卻由此確立下來,同時一路發展,延續至今。2001年,在國家經貿委的牽頭下,海爾成為數字家庭工作組的組長單位;2003年,海爾成立“e家佳”聯盟,聯合國內多家家電廠商,希望共同構建數字家庭標準,同時向用戶宣傳和推廣數字家電的產品和概念。
2007年,在B2C市場遭遇推廣和銷售障礙的海爾開始嘗試結合房地產資源。通過和地產商的合作,將數字中控預裝到用戶家中,然后再借此實現視頻監控系統、停車道閘系統、安全防盜系統等不同品牌產品的互聯共通。
2012年底,一直拓展數字家電業務的U-home部門被劃分到家電部門,海爾內部也對不同事業部進行優化整合,黑、白家電歸同一人管理。與此同時,個人消費電子領域的熱潮開始蔓延到傳統家電領域,2007年誕生的iPhone讓Wi-Fi、3G、智能系統、移動互聯、用戶體驗……等等諸多概念深入人心;此外,由硅谷一小撮創客帶動的“硬件復興”熱潮同樣像“星星之火”一樣,展現出燎原之勢,世界各地的創客團體紛紛涌出,3D打印、Arduino、開源硬件等技術名詞鱗次櫛比、層出不窮……——智能家居的時代到來了。
智能家居真正到來
“所以,U+系統是海爾醞釀15年的成果,并非一時的跟風之作。”李莉不認同“跟風”的說法,她還否認了“海爾”與“阿里美的”隔空對話的外界猜測——上周一,兩家公司在同一天發布智能家居系統,曾有人據此認為雙方在暗自較勁。
同樣不同于其它保守的傳統家電商,海爾已經在大刀闊斧地推進家電的智能化進程。李莉說,今年海爾大約會有30-40%的產品要實現智能化,除此之外,他們還要繼續擴充合作商名單,未來會有更多的軟、硬件廠商接入到海爾U+智能系統中,而類似順豐優選、本來生活網等電商伙伴的食品和生鮮產品同樣會接入進來。
當然,海爾依舊希望有更多的家電廠商能夠加入進來。李莉對我說,U+系統向所有家電廠商開放,甚至與阿里云合作的美的也同樣可以使用U+系統。她說,任何獲得授權的家電商都將得到與海爾相同的系統權限和數據信息。至于堅持使用自有智能家居系統的家電商,海爾也希望雙方能商定出一個通用的智能家電標準,畢竟一個紛亂繁雜的市場對任何從業者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而用戶和開發者依舊是海爾關注的群體。基于用戶打造的美食社區目前正在構建中,貢獻優質內容的用戶將會得到系統獎勵,內容包括虛擬積分、電商平臺的購買折扣,甚至是相關產品的免費贈送。至于開發者,海爾已經開放了U+系統的API和SDK,目前在積極地鼓勵開發者為U+系統開發第三方應用。
狂熱時代的冷思考
總的來說,智能家居的準備條件已經完備,未來能否快速的發展壯大就要看廠商們的自己努力了。目前最大的障礙是如何讓用戶們改變積累已久的使用習慣,接受更加前沿的智能家電。歸根結底,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如果驅動力不夠,他們是不會拋棄積累多年的使用習慣的,更何況智能家電的售價還比普通家電要高。
好在海爾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李莉甚至說,類似遠程遙控等功能并非用戶的剛性需求,他們在2000年就已經進行過類似的嘗試,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執著于遠程控制等表層功能,無異是走火入魔。
的確。智能家居代表著未來,這點絲毫沒錯,ABI的預測報告稱,未來5年智能家居將迎來快速增長,市場總值有望達到250億美元。但越是在狂熱的環境下,從業者越需要冷思考,否則短視的投機行為很容易誕生另一個互聯網泡沫。
哪些功能才算是用戶的剛性需求?李莉回答說,得是人們確實需要、同時存在真實使用場景的功能。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海爾此次展出的空氣盒子——一款擁有出色外形,能夠檢測室內外溫濕度、VOC、PM2.5懸浮顆粒,同時還可以銜接智能手機和非智能空調的無線終端——它的價格不到300元。
實用、美觀、輕量、平價,李莉說,擁有這些優點的“小而美”產品將是未來海爾智能家電的主題。除了已經發布的空氣盒子,將來在他們關注的水生態圈、飲食生態圈以及空氣生態圈中,都將推出更多的類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