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媒體曝光蘭州自來水被測出苯超標20倍,繼而引發當地市民的“水恐慌”。中國的自來水問題又一次登上了新聞排行榜,成為國人矚目的焦點,站在輿論監督的角度上,全民關注本是一件好事,但民眾卻很難用“偶發性”的心態去看待蘭州水污染事件,因為此前不斷爆出的同類新聞,一次次地沖擊著人們對中國飲用水的信心,或者干脆點講,自來水真的能讓我們放心嗎?
無獨有偶,日前北京的自來水緊跟著抓取了媒體的眼球,事情源自某公司員工在登門服務時測出市民家中的自來水水質超標,并建議其購買凈水器。對此,自來水公司同樣派人上門檢測,堅稱水質“安全”達標可放心飲用。
針對這場風波,相關部門多次出面鄭重辟謠,對城市日常用水的質量打包票,并提醒市民不要輕易相信某些企業對改善水質的建議,稱這些行為只是推銷凈水設備的營銷手段。憑此我們可以斷定,企業錯了,而且生硬地給北京自來水扣了一頂劣質帽子。果真如此嗎?
2013年,北京媒體曾經報道過一對家住北京的水質專家夫婦20年不喝自來水,一時間成為網上的熱門話題,據該專家介紹,相較全國而言,北京的自來水可能是最好的,但安全不等于健康,中國地下水的污染之嚴重已經是路人皆知,自來水中的硝酸鹽和“環境激素”等有害物質的確會對健康形成傷害。
在德、英、美、日等發達國家,自來水就是按照直飲水的標準生產的。那么,在當前無法達到國外高標準制水,而居民基本用水又屢遭涂炭的情況下,民眾追求健康生活的保障豈不是被活生生地剝奪了?被營銷,聽起來不雅,但恰恰反映出普羅大眾對健康有著強烈的需求,如果說中國的自來水不僅能達到安全標準,而且在口感、純凈度方面都能滿足健康要求,也就不會再有今天的討論。
市場規律,決定了行業和產品必是供需關系所致,在中國暢銷的瓶裝水中,不僅有礦泉水、山泉水,更有品種繁多、完全由城市自來水過濾而成的純凈水,街頭愈發常見的投幣凈水機,以及進入家庭的凈水器,實際上都是在重復一個聲音:“安全”的自來水帶不來健康。
作為企業,自然要重視民眾的需求,尤其是在民間改善用水質量的呼聲日益強烈之時,企業也有責任生產健康水,既然是要推廣健康的用水方式,未免是要講一些真話的。作為政府,以人民利益為先,更有責任為公眾健康負責。中國自來水的現狀已經不容置辯,保障民眾健康飲水也刻不容緩,方式可以商榷,但態度不能改變。
無論如何,關注地下水污染才是我們長期的任務,在安全飲水的基礎上,應該逐步升級到健康飲水的層面,而絕非是連安全性都要被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