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收到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關于“黃塘鎮埔兜村見口自然村洗砂場以向高鐵建設供砂為由仍在生產,污染黃塘溪水源”的轉辦件后,惠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黃塘鎮政府聯合惠安縣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交通運輸局,立即到現場全面核查處理問題,督促企業立即進行整改。
如今,整改效果如何,群眾是否滿意?帶著這些疑問,8月1日上午,記者跟隨惠安縣相關部門人員來到黃塘鎮埔兜村見口自然村的砂石場,一探究竟。
立查立改 完善治理設施
核查結果顯示,群眾反映的問題實際情況為,砂石場內未發現洗砂泵、廢水沉淀池等洗砂生產設施,現場僅有1處石子破碎場,堆場約有400立方米碎石礦產品。雖然進料、出料口設有水霧噴淋設施,輸送帶采取了密閉措施,沒有產生生產廢水,但是存在場地原料、碎石、機制砂等露天堆放,堆場四周未設置圍擋,未采取有效的防揚塵、防雨淋溶措施等問題。通過生態環境部水源遙感執法APP軟件現場確認,該項目位于黃塘溪飲用水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外,距二級保護區邊界最近距離約900米。
黃塘鎮副鎮長楊松志表示:“針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鎮政府聯合惠安縣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監管和指導,督促該砂石場針對存在的問題,立查立改,建設完善環保防治設施,控制和減少揚塵的產生。”
“我們根據上級要求,立即制定整改方案,并全面進行整改。”項目砂石場現場管理員汪欽龍:“一方面,通過購置遮罩網全面覆蓋砂石場原料和成品堆場,防止起大風造成的揚塵。另一方面,添置流動水噴淋設備,加強對原料和產品裝卸過程的揚塵噴灑。此外,我們還配套建設防雨淋溶收集池,以將雨淋溶水進一步沉池處理后達標排放。”
建立機制 確保問題不反彈
群眾滿不滿意,是檢驗整改措施是否有力、到不到位的根本標準。
埔兜村村民林聰敏這些天經常路過附近,對砂石場附近空氣、水環境等變化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以前,經過這里時感覺粉塵很多,下面的水也不干凈?,F在呢,砂場粉塵不再隨風飄揚,天空更藍,水更清澈了,我們感覺放心多了,也滿意。”
近段時間以來,惠安縣委縣政府按照“一個問題、一套方案、一位掛鉤領導”制定全縣環保督察信訪件整改臺賬,建立縣領導掛鉤一線包案督辦機制,并明確責任單位、整改要求、整改時限,積極開展“邊督邊改”。對重點信訪件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縣領導都親自部署、親自協調、親自督察,實行“一周一檢查、一會診、一協調、一推動”,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對行業性、區域性共性問題,突出舉一反三、標本兼治,按照點面結合的原則,全面排查可能存在風險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對已完成交賬銷號的,進一步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整改問題不反彈。(□記者吳宗寶 實習生吳昕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