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福建省鄉村振興熱度指數”發布,惠安綜合排名位居全省前十,在全省78個涉農縣(市、區)鄉村振興熱度指數評價方面名列前茅,這既是惠安縣鄉村振興工作綜合成效良好反映出的“熱度指數”“獲得指數”,也描繪出了惠安縣鄉村之路上業興村美民富的嶄新畫卷。
從上半年涉農指標來看,全縣農業總產值位列全市第2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5.5%;安排1420萬元助力山海協作;農村公廁普及率100%,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近年來,惠安縣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著力夯實產業之基、彰顯鄉村之美、探尋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改革進展良好,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活力不斷釋放。
惠安“田園風光+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現場。鄭詩怡 攝
業態興 鄉村經濟更好了
“很多農戶覺得出乎意料,旱稻長勢好,產量表現也出乎意料。”惠安縣菁園果蔬專業合作社顧問朱東兵說,合作社試種了3個品種旱稻,面積350畝,稻穗顆粒飽滿,目前已收割完成。據了解,今年,惠安在全省率先推行旱地機插秧種植旱稻新品種540多畝,經統計測量,每畝產量達559多公斤,超過預期400公斤目標的39.8%,引進試種獲得成功。
連片旱稻長勢喜人
產業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惠安縣堅持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融合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產業間橫向拓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現代農業集聚發展。實施特色現代農業“5525”工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展示中心、設施農業智能溫控大棚、5G+農業物聯網等一批現代農業重點項目,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2萬畝,流轉土地面積6.72萬畝,培育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4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7家、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聯合體3家。全縣9個現代農業重點項目已完工3個,累計完成投資1.925億元。
海洋經濟邁向“深藍”。投資1126.15萬元,建成水產品加工、海洋經濟高質量貼息、海洋保險等6個海洋經濟項目,用好大港灣10萬畝海上牧場平臺,推廣深海養殖新技術,升級改造海上環保浮球筏式吊養5000畝、塑膠網箱漁排2.1萬平方米,加快推動“淺藍”邁向“深藍”。
“獲得高新技術企業殊榮不僅是科技企業的榮譽象征,也是官方對企業在技術領域的肯定和鼓舞”曼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國獅表示。該公司專業生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崇武魚卷以及魚丸、魚羹等,在海產品領域風生水起,反映出了惠安漁業產業發展的勃勃生機。
鄉村品牌加速“出圈”。推動農產品“三品一標”創建,組織3家企業申報農產品綠色、無公害認證,2家企業申報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精心打磨惠安余甘,崇武魚卷、魚露,小岞魷魚、紫菜等本土特色農產品,東嶺鎮獲2022年市級農業產業強鎮資金補助,紫山鎮藍田村(余甘)、崇武鎮五峰村(魚卷)、潮樂村(魚卷)獲2022年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項目資金補助。
景色美 鄉村環境更靚了
在惠安城西的黃塘溪沿線,集中流轉土地4300畝,實施區域高標準農田提升、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與冷藏保鮮設施、休閑農莊、觀景驛站、主題公園等項目建設,田園綜合體效益逐步顯現。
而在沿海的小岞鎮后內村,剛建成不久的美麗微景觀讓人賞心悅目,這里不僅有紅磚綠草、極具惠安特色的景觀造型,還有各種體育運動設施,成為村民休閑、健身、交談的宜人場所。“這周圍的群眾非常滿意這樣綠化美化的環境,平常老人孩子都來此活動、健身。”小岞鎮科技副鎮長陳小卉說。
從“點上開花”到“面上成景”,惠安縣因地制宜,通過示范提升、環境提質、設施提檔,持續打造了一批特色項目,扮靚鄉村顏值,把美麗鄉村打扮成現代化的“富春山居圖”。
示范提升。計劃投入30億元、實施15個重點項目,串聯4條鄉村振興示范線,以崇武、東嶺整鎮推進“五好”試點鄉鎮創建為重點,統籌崇武鄉村振興特色鎮、34個省市試點村創建工作,打造“山線”田園綜合體和“海線”休閑文旅特色雙走廊,涌現出崇武潮樂等一批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示范村,打造了問海文創園等一批網紅打卡點。
惠安東嶺鎮湖埭頭村鄉村記憶文化展館
環境提質。持續深化“一革命四行動”,農村公廁覆蓋率達100%。深化雞鴨禽舍整治專項行動、推進村莊溪流整治、梯次推動村莊提升“綠化、綠韻、綠態、綠魂”。堅持規劃先行、風貌管控,集中攻堅整治裸房約1.25萬棟,改造完成農村危房1100多戶。
設施提檔。實施農村建設品質提升15項重點任務,完成投資約3.99億元。其中,鄉鎮污水配套網鋪設40公里,140個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有序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和整治提升完成率162.38%。在全市率先實現公交、供水、供電、污水和垃圾處理“四個城鄉一體化”,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由“初步適應型”向“適度超前型”轉型。
美麗鄉村風光如畫(惠安涂寨鎮供圖)
機制活 鄉村生活更火了
鄉村振興重在“振興”、貴在堅持,需要一茬接著一茬干,久久為功,良好的體制機制則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對此,惠安縣從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蹚出了鄉村治理的新路徑。
創新建設模式。探索“指揮部+鄉村振興+國有企業+社會力量”的建設模式,推動落實一批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整合27個村補助資金1350萬元、預計年收益率達5.5%。尤其是聚焦人多地少的矛盾,在東嶺許山頭村等分兩批10個試點,率先探索推廣“群眾自愿、集體自籌、村民自住”的村民自住小區新模式,打造農村自住小區建設“惠安樣板”。
推行服務模式。以“1+6+X”模式建設“黨建+”鄰里中心為契機,對接“為民辦實事”等項目46項,完成資源下沉39項,著力打造“便民15分鐘服務圈”。在少數民族村黃塘鎮接待回族村積極建設“黨建+”鄰里中心,調動和運用多方力量,打造“老有所為”“老有所養”和“老有所樂”的村居養老互助圈,塑造農村敬老愛老正風尚。
惠安東嶺鎮許山頭村精心打造黨建文化長廊
推廣“積分制”模式。將移風易俗、志愿服務、人居環境和美麗庭院、平安村、平安家庭等納入鄉村治理積分制考評重要內容,大力推進鄉村治理,通過“小積分”攢出“好習慣”,催開鄉風文明之花。其中,凈峰鎮西頭村積分制助力環境整治、涂寨鎮山尾村積分制助力涵養鄉村文明新風。在建設宜樂鄉村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惠安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