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火龍果、胡蘿卜、甘薯……各類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日前,惠安縣輞川各處農場收獲正當時,“豐”景美如畫。
在瑞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200多畝的火龍果種植基地,火紅的果實點綴在下垂的綠色植株上,中間的過道里,幾箱剛剛采摘下來的火龍果堆在一起,火辣辣的紅和綠油油的果樹,相映成趣,呈現出一派豐收盛景。
“現代農業要搞得好,需要科技賦能。降溫預警來時,我定個鬧鐘,夜里在家點開手機上的App,半夜就能實現智能澆灌,這樣一來就會緩解急降溫天氣對果樹的傷害,提高果樹生理機能,增強樹體抗性……”瑞龍生態農業負責人鄭艷紅說。
火龍果種植一年可采摘14茬左右,在新農業科技賦能下,瑞龍生態農業能增加2茬,產量可提高30%,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目前,該基地共種植有火龍果200畝,畝產在7500斤左右。
像瑞龍生態農業這樣把“智慧科技”帶到田間地頭的故事還有很多。近年來,輞川的“智慧農業”可謂成色十足。
在輞川鎮莊上村的惠民特菜生產高標準示范基地,通過物聯網系統,智能調控特菜生產的生長環境,均衡產量,確保高品質種植,并在特菜標準化生產車間進行包裝、加工,通過冷鏈保鮮庫進行運輸,更好地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標準化、集約化。
據了解,近年來,輞川鎮先后投入6000多萬元完成許埭水閘、后任海堤、許厝海堤、輞川排澇閘等項目和1.2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各類設施大棚3500多畝。加大鼓勵培育惠民、家興、瑞龍、中田、坤德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農業集約化、設施化經營,累計實現土地規模化流轉經營1.36萬畝。
瑞龍農業“智慧”分裝車間(陳揮達 攝)
輞川鎮還打造“田園黨建”綜合體為載體,激勵致富帶頭人、致富能手等積極投身特色產業項目建設。為群眾致富打好樣子、趟好路子、做好服務,實現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不斷向縱深處發展。
給力的惠農政策,讓90后鄭艷紅從廈門回鄉搞起了智慧農業,也讓來自江蘇的紫蘇種植高手戴禮兵扎根在了輞川。“我做農業很多年了,去過很多省份,這里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是最大的。這里的氣候、這里的政策讓我留了下來。”戴禮兵說。
去年以來,瑞龍生態農業先后獲評福建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基地,而惠民農業則是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批特色農業品牌基地正在輞川的土地上崛起。
在輞川,農副產品深加工,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走進惠安堯記醬道的展廳,主人周青堯熱情的招呼讓客人印象深刻。白色茶具擺上,正當大家以為要泡上好茶的時候,他卻拿出了一個精美雅致的瓶子,往杯子里滴了幾滴黑色液體,剛燒開的礦泉水往里一沖,一股自然醇厚的醬香彌散開來,味道勝于香茗。
“我們的醬油無添加,富含20幾種氨基酸,可以泡著喝,比一般的茶還好。”周青堯拿出市面常見的幾款醬油,倒在碗里,讓大家聞氣味作對比,“對古法零添加釀造技藝的堅持,是我們最大的誠意。”
原料只用黃豆、海鹽、水,始終秉承用多菌種的天然微生物發酵,以日曬夜露汲取天地精華,還原醬油“健康本色”。作為當地的品牌企業,堯記醬道在2022年惠安農民豐收節期間收獲不少,今年還憑借“惠安醬油釀造技藝”入選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產品深受市場的青睞。
產業興旺背后,農民收入在提升,生活變得更加富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綠色發展美如畫。(林慰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