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夜幕落了下來。故鄉深灰色的天空,已耐不住一年的寂寥,升騰綻放的煙花此起彼伏,絢爛震耳。
跳火群
熟悉的年味,如期而至。
我的老家,在泉州市惠安縣凈峰鎮的東周半島上。這里不僅是惠安女的聚居地,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傳統習俗,特別是年俗。
年夜飯圍爐前,母親點燃準備多日的干草堆,一年一度的跳火群開始了。
老傳統:年夜飯前跳火群
成捆的寬葉桿,是二姆從海邊的田邊割回來的。母親討來一捆,作為跳火群的草料。祭拜祖先后,父親用打火機點燃院子里的干草。
家中男性按輩分大小逐一從火堆上跳過去,以前的順序是爺爺、父親、我。現在是父親帶頭,我和小兒隨后。
火勢正猛,焰高駭人。小兒阿駿猶豫不前。我忙著拍照記錄,父親抱起他跳過了火群。幾次下來,阿駿逐漸膽大,用立定跳遠的方式高高躍了過去。
除了跳,還得說閩南的四句吉祥話,諸如“跳出去好財氣,跳進來大發財”等。
母親和我媳婦陪著90歲的阿嬤并肩站著看。“這個習俗,傳承很久了。”阿嬤是地道的惠安女,阿嬤開始回想久遠的記憶。“以前,這些干草會綁在長竹竿上‘撣塵’(泉州人過年前的大掃除),掃去家中的塵網,除夕夜再用來跳火群。”阿嬤說,跳完火群,家中婦女會手持火鉗,將草灰放入瓦片上,放到“眠床”下,還會將一些草灰裝入柴灶中。隨著時代發展,很多細節也傳沒了。
跳火群
有年味:從廈門趕回泉州跳火群
吃完年夜飯,朋友圈曬的年俗多了起來,我看到了我的大學同學阿小一家,才剛剛完成跳火群。“我們在廈門島內吃完早場年夜飯,就早早趕回娘家。”阿小和我分享起了南安跳火群的習俗。
阿小的老家在南安市石井鎮院前村。他們是吃完年夜飯再跳火群。隨著時代發展,他們那里習俗也發生了變化,有了新年味,不管男女都加入跳火群的隊伍。“有了傳統習俗,過年才有年味。”阿小說,為此她和外嫁的姐姐,都帶著小家庭,在除夕夜趕回了老家,就為了跳火群,放煙火,過大年,“我們還是頭一次這樣過年”。
在南安,“跳火群的草灰也不能亂丟,那是‘財’的象征,要收到灶臺里。”阿小說。
除了惠安和南安,除夕夜,在泉州市區以及晉江、石獅等地,也都保留著跳火群的民俗活動,辭舊迎新,祈求來年好運勢。
新功能:團結宗親傳承家風
我向凈峰當地文史研究者王強維請教跳火群的起源。王強維說,閩南跳火群習俗可追溯到元朝末期,普遍認可的說法是當時為了抗擊元朝壓迫,在除夕夜以火為號,最后成功一舉消滅元兵,這個習俗保留至今。“傳統的草料會用大麥桿,燒起來很響很熱鬧。”
惠安縣媽祖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康來水介紹了小岞鎮
跳火群的習俗,他們會
將整個宗族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到宗祠,下午三四點開始跳火群。之后,各家在自家院子再跳一次。
康來水說,跳火群也發揮著團結宗親、凝聚宗親、傳承家風的新時代功能。有些村落還會借此機會募捐,為新一年的宗族活動籌措資金,既豐富鄉村文化活動,也進一步發揮宗祠團結凝聚宗親功能。
看來,年味并沒淡去,每一種年味,都藏在對傳統民俗細節的堅持中。(海峽導報記者康澤輝文/圖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