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鄒魯,一方凈土。惠安自古人杰地靈,賢達輩出。一代代惠安鄉賢懷揣“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傳統美德,走南闖北、拼搏奮斗,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為家鄉增光添彩。從閩南地區“地瓜縣”到躋身全國千億強縣,惠安的精彩蝶變,凝聚著家鄉人民的辛勤付出,也飽含著在外鄉賢的勠力同心。
同氣連枝,砥礪奮進。為匯聚鄉賢力量,助力家鄉高質量發展,中共惠安縣委宣傳部、惠安縣融媒體中心聯合東南網泉州站推出“福見惠安•鄉賢有為”人物故事系列報道,用鏡頭和筆觸記錄在外鄉賢的奮斗故事和家國情懷,以他們的奮斗精神為榜樣,激勵家鄉人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共同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讓惠安更加“惠安”!
本期關注的惠安鄉賢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博士、腫瘤免疫資深科學家李志剛。
李志剛,惠安凈峰人,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博士后,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后,現任國內生物醫藥上市公司腫瘤免疫資深科學家、肝癌治療項目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腫瘤免疫學、肝癌免疫治療、T淋巴細胞活化等。
李志剛在中科院求學期間,曾參與多個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并年年獲得“中科院研究生獎學金”;2018年,李志剛在加拿大率先發現了超級抗原的新受體LAMA2,破解了學界十余年未解的非經典T細胞信號通路的起始之謎,為T細胞激活和增強型CAR-T的設計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及解決方案;2019年,學成歸國的李志剛主攻肝癌細胞治療領域,采用細胞治療的手段,開發設計CAR-T細胞產品,承擔、完成了多個癌癥防治重點項目,在攻克肝癌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至今已申請國際PCT專利三項;2021年,李志剛因在抗肝癌藥物研發領域的貢獻,獲評為江蘇省“雙創人才”。
導語
年剛過不惑,離家已廿載。今年春節前,李志剛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惠安。李志剛的身份有很多:中科院博士,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博士后,腫瘤免疫資深科學家……然而此時,他是一名歸鄉的游子,一位卓越的勵志鄉賢。
少時勤學苦讀,青年熱血鉆研,壯年一展抱負……回首來時路,李志剛的人生看似順水順風,實則“暗流涌動”。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直至今日,李志剛依然堅定地認為其所取得的成績更多是來源于努力和拼搏,而這,也是閩南人身上最重要的特質。
李志剛博士在實驗室。受訪者 供圖
傳承優秀家風校風
鑄就勤奮好學品格
1982年,李志剛出生于惠安縣凈峰鎮墩南村,家里兄弟姐妹眾多,家庭經濟壓力大,但父母卻不曾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我父親不僅勤勞勇敢,而且很有遠見。”李志剛回憶,在那個“讀書浪費錢,不如打工賺錢”的年代,父親李輝泉始終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為了支持孩子們上學,李輝泉毅然外出賺錢養家,從一名石匠學徒到創業有成,一路艱苦奮斗。母親則是吃苦耐勞的惠安女,每天起早貪黑,種田務農幫忙維持生計。在父母的身體力行、諄諄教導下,孩子們都很懂事,主動分工承擔家務。良好的家風也讓李志剛從小養成了自覺自律、勤奮好學的優秀品質。
“我們家的學習氛圍很好,兄弟姐妹都是互相幫忙,共同進步。”小學時期,李志剛的學習成績就一直保持學校前列。到中學時期,李志剛家庭已較為富足,但父親依然要求孩子們保持勤勞節儉的好習慣,良好的家風在周邊鄉鄰有口皆碑。
李志剛博士與家人合影。受訪者 供圖
對李志剛而言,求學路上的每個收獲都凝聚著不懈的堅持、努力與汗水。他堅信,勤奮比天分更重要。因為勤奮,小升初時,李志剛從凈峰鎮近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被惠安一中錄取;因為勤奮,在中考時,李志剛依然憑借優異的學習成績和表現,獲得“曾紀華獎學金”,直升惠安一中高中部;因為勤奮,李志剛在求學生涯中付出百倍努力練習薄弱的英語,直至出國后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分享科研成果;因為勤奮,李志剛一路刻苦鉆研,終于走向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
“志剛校友專注學術研究,造詣深厚,是一中母校的驕傲。”惠安第一中學校長梁生輝告訴記者,惠安一中已有107年的辦學歷史,涌現出了包括李志剛在內的許多杰出人才,為了讓學生知行合一,學校在注重實驗實踐教學的同時,也瞄準創新素養,全面構建立體的高質量教育新生態。
“志剛同學是一個素質很高的人。”在李志剛高中班主任駱小凡看來,李志剛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為人十分低調,即便家庭經濟條件好,也十分節儉,從不張揚。高中三年來,李志剛一直擔任班長,與師生們關系很好,后來外出求學,也時常與老師聯系。“他的目標感很強,取得成就是必然的,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對于如此優秀的學生,駱老師深感自豪。
李志剛博士。鄧文祥 攝
堅持初心一路求學
科研成就屢獲突破
一直以來,李志剛都對生物醫學科技抱有濃厚的興趣。父親回憶李志剛的兒時趣事:“他從小負責喂雞,因為喂得多喂得好,深受家禽們‘喜愛’,喜歡觀察禽類的生活習性和群居生活……”
20世紀90年代,體細胞克隆技術和生物科學的興起,讓李志剛對生物科技產生了懵懵懂懂的熱愛,這種內驅力推動他在這個領域不斷前行。“我決心探索生命的奧秘,高考時果斷選擇了生物技術專業。”大學本科,李志剛考進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并在2004年以優異的考研成績,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錄取為碩、博連讀研究生。
“考進中科院,將我真正帶進了探索生物醫學科技的人生旅途。”在中科院,李志剛進入國家生物基因重點實驗室深造學習,師從分子遺傳學領域泰斗、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所長陳受宜教授。在陳教授的指導下,李志剛投入緊張的學習科研工作,盡情地在生物醫學科技海洋中遨游,激發著他用生物技術的手段解決醫學上的難題。讀研期間,李志剛先后參與了導師主持的多個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并年年獲得“中科院研究生獎學金”。
“當前生物醫學科技主要原創性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還是來自于美國、加拿大,你博士畢業后如果能去國外深造,一定能在生物科技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為我們國家的生物醫學科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在博士即將畢業之際,導師陳受宜的一番話如同指南針為學生李志剛找準了方向。在恩師的鼓勵下,2011年起,李志剛先后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留學深造,擔任博士后、訪問學者。
麥吉爾大學是白求恩大夫的母校,該學校免疫系系主任Madrenas教授是加拿大免疫學的首席科學家,他深耕病原菌免疫學多年,并取得了諸多開創性成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Madrenas教授了解到李志剛的研究背景,立即邀請他加入課題組,主攻非經典的T細胞信號通路。
“在這個項目開展的初期,我碰到了很多困難,實驗室前期的研究數據不完善、結論不清晰,也沒有穩定的蛋白分析平臺。”于是,李志剛決心從頭分析前期數據,對關鍵結論進行重新驗證,并重新搭建蛋白互作分析平臺。“Madrenas教授在這期間給了我很大的空間,讓我自由發揮各種設想。”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與堅持,李志剛完善了前期的數據,并糾正了前期誤導性的結論。之后,他創新性采用了領先的TRICEPS技術,一步步篩選并驗證了LAMA2為超級抗原的新受體,進一步挖掘新受體引發的信號通路下游組分。這一研究破解了學界十余年未解的“非經典T細胞信號通路的起始之謎”,為T細胞激活和增強型CAR-T的設計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及解決方案。
21世紀初正值腫瘤免疫療法方興未艾,李志剛也著手進行這個項目的臨床轉化工作,探索癌癥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理,研究復雜的腫瘤微環境、人體免疫系統和腫瘤細胞的相互關系,并通過改造免疫細胞、激活免疫系統,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憑著一股執著的鉆研勁兒,李志剛在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免疫調控機制上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調控人體免疫機能以清除腫瘤細胞、治療癌癥的方法初見成效,曾先后三次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免疫學雜志》上發表研究成果,并應邀先后參加了在世界生物醫學界享有盛譽的冷泉港國際會議以及世界細胞論壇,在大會上分享研究成果。
在李志剛中學時期的日記本扉頁上寫著一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至今仍是他的座右銘。他始終認為,學海無涯,并時刻保持著對事物的好奇心。這種對知識的渴求支持著他走出家鄉,走到全國,乃至跨過大洋,走進世界級的研究所,探索全球最前沿的生物醫學科技。
心系桑梓報效祖國
科技賦能家鄉發展
雖然在加拿大擁有穩定的事業,愛人和孩子也很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與學習,但生長于中國的李志剛始終懷揣一顆愛國愛鄉的赤子心,特別是在獲悉國家“十三五”規劃在生物醫學科技方面的發展目標、科研環境和創業條件后,他毅然決定回國發展創業。
“作為一名中青年科學家,我的人生正在重新起步,我的事業舞臺就在祖國。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我要把自己的人生業績書寫進家鄉的發展史。”盡管導師Madrenas教授非常誠懇地挽留李志剛,但在深入了解他的想法后,也支持他回國的決定,并與之保持密切聯系。
采訪結束后,采訪組與李志剛博士合影。鄧文祥 攝
2019年,李志剛攜全家回到國內,開啟了新的人生階段。回國后,他主攻肝癌細胞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是通過改造免疫細胞或者激活人體免疫系統,進而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可以和手術、化療、靶向治療等手段聯合,根據疾病的特點及不同的進展階段,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所以,未來的腫瘤治療一定是多學科綜合診治的模式。”李志剛采用細胞治療的手段,結合他在國外的博士后研究中對腫瘤微環境以及T細胞信號通路的深刻理解,開發設計CAR-T細胞產品,承擔、完成了多個癌癥防治重點項目,在攻克肝癌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2021年,李志剛因在抗肝癌藥物研發領域的貢獻,獲評為江蘇省“雙創人才”。
“希望通過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的共同努力,開發有效的治療藥物和手段,讓癌癥不再是不治之癥,而是可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惠安人,李志剛也希望能將世界一流的生物技術帶到惠安,在家鄉建設一個世界級的生物基因實驗室,以科技賦能帶動家鄉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可喜的是,李志剛已就該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并和惠安方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李志剛博士受邀參加惠安“博士菁英匯”活動。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我對家鄉未來的發展信心十足!”李志剛寄語家鄉年輕人,要對自己的未來有多個層次的考量,要有擔當作為。他認為,無論從事什么行業,都不可能隨便成功,一蹴而就。確定好人生目標,并朝之努力奮進,方能在時代舞臺上發光發熱,實現自我價值,做一個真正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