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8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12月28日,惠安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召開,惠安縣人民政府縣長莊稼祥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
一年來,惠安縣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270億元、增長3.0%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長2.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0%,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1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3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90元、增長5.5%。連續30年蟬聯全省縣域經濟實力“十強”,新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美麗海灣等省部級表彰榮譽10項。
2024年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
這一年,惠安精準施策、加強調度,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新增減稅降費超3億元、惠及各類經營主體2.1萬戶,新增經營主體5500戶;開工建設重點項目151個,建成投產重點項目71個,完成年度投資290億元;全年新簽約項目116個、總投資1100億元,招商項目開工率超60%。全縣進出口總額完成180億元,增長43.8%、全市第一。
惠安雕藝循環經濟產業園項目一期封頂(郭君勇 攝)
這一年,惠安培強育新、夯基補鏈,產業集群加速壯大。召開首屆科技創新大會,落地中化石油化工研究院等高水平科創平臺6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零的突破。著力穩一產、優二產、強三產,新建高標準農田3800畝,糧食產量達4.9萬噸;4家企業上榜閩企百強,達利等3家企業入選福建民營企業百強,中化二套乙烯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產業司聯席會,泉惠石化園區躋身全國高質量發展化工園區第16位;發放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及消費券4900萬元,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6%、15%。
這一年,惠安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動力活力積蓄增強。推出147項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舉措。劃定工業產業區塊線6.96萬畝,盤活低效用地2035.4畝。獲評全省唯一沿海林權流轉改革試點縣,流轉林地6.4萬畝。新建標準廠房150萬平方米,規上企業入園率提高至55%,新增產值60億元。新增高層次人才443人、高技能人才627人。
這一年,惠安全域統籌、建管并重,城鄉面貌持續改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高標準編制片區規劃6個;建成城區照明提升工程等項目90個,城建項目完成投資超160億元;啟動小區物業管理提升專項行動,104個小區組建業委會。134個鄉村振興項目完成投資1.27億元,“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建設項目獲評全市第一檔次。上線全國首筆土壤改良碳匯交易。
這一年,惠安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社會事業更有溫度。完成5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超八成財力投向民生領域。發放就業補助、穩崗返還資金1347.1萬元,新增城鎮就業3613人;為9666名困難群眾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582萬元;新增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500套、人才住房253套。年度安排財政性資金17.4億元投入教育事業,啟動惠安一中分校建設,建成投用教育項目11個,新增公辦學位5150個。建成投用縣醫院急診中心等項目6個,新增床位180張。
2025年砥礪奮進擘畫發展藍圖
新的一年,惠安縣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增進民生福祉,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加快建設海絲現代化工貿港口旅游城市。
2025年,惠安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4.5%,工業增加值增長4.6%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2.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持平;進出口總額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0%;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完成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惠泉片區全景(林勁峰 攝)
發力產業升級,做強實體經濟
增強產業創新能力。凈增高新技術企業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0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5家以上。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桿企業、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新增“上云上平臺”企業50家以上。
著力強化投資拉動。滾動實施重點項目559個,新開工項目161個、竣工項目160個以上,完成投資390億元以上。簽約招商項目總投資900億元、當年開工率達60%以上。
全力推動產業轉型。每個主導產業打造1至2家“鏈主”企業,力爭規上工業產值超1900億元。石化產業,推動中化二套乙烯項目列入國家石化產業規劃,加快11個延鏈補鏈項目建設。雕藝產業,加快建設石雕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深化與國內外知名院校交流合作。
促進消費提質擴容。支持崇武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雕藝文創園創建3A級景區,加快崇武古城活化利用、小橋春野等20個文旅重點項目建設;推出一批“工業游”“濱海游”等精品線路,力爭全年接待游客人次、總收入均增長18%以上。
發力城鄉建設,促進融合發展
精致提升城市品質。城鎮開發邊界內控規覆蓋率提高到80%,加快建設高質量中等城市。實施城建重點項目200個、完成年度投資150億元以上。滾動推進城市更新,加快西苑、郵政等片區建設,完善惠泉片區配套。開工建設第四代住宅項目2個以上,新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548套。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開工建設國道324改線惠安段、省道209拓寬改造(一期)等項目4個,加快建設崇武濱海路(一期)、縣道310拓寬改造等項目9個,確保聯三線涂寨巖峰至螺陽大紅埔提升改造工程等項目投用,創建國家級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高標準農田6400畝,糧食總產量保持在4.8萬噸以上。開展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抓好萬畝走馬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創建。大力發展遠洋捕撈、海洋牧場,加快崇武國家漁港經濟區建設。
發力改革開放,培育優勢動能
新增產業空間100萬平方米、拉動產業項目投資200億元以上,確保累計投產企業70家、升規納統企業30家,新增產值70億元以上。
實現“政策找企”平臺資金類惠企政策全面上架。加快數字政府和“無證明城市”建設,開工建設中小微企業服務中心。新入庫規上工業企業40家、限上商業企業50家。
推進國家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盤活低效用地1000畝,清理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1650畝。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改革,力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8%以上、產業基金總規模突破290億元。
深化惠安優品出海計劃,優化布局海外倉、海外展銷中心,培育一批外貿領域名企名牌名品。搭建“僑商+招商”溝通平臺,推動聚僑賦能、惠商回歸。
發力生態保護,加速綠色轉型
完成河流整治12公里,建成生態安全水系8公里。新改建污水管網20公里以上,完成惠西、惠東污水處理廠擴建,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日。加強陸海污染聯防聯控和源頭治理,優良海水面積比例不低于93%。
深化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基本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改建綠地8萬平方米,開展植樹造林3000畝、森林撫育1000畝、松林改造1000畝,治理水土流失1萬畝,爭創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培育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等綠色制造示范項目。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40%,實施建筑節能改造6萬平方米。
發力民生改善,辦好為民實事
實施學前教育普惠性資源擴容提質工程,幼兒園公辦率超63%、優質率超60%。投用鳳凰城實小教學綜合樓等項目5個,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570個。加快惠安人工智能學院、華光養老學院二期建設,支持惠安技術學校升格為高級技工學校。
加快縣醫院、東嶺鎮衛生院“一院兩區”建設,實施醫療衛生項目5個,投用縣醫院城西院區等項目4個,新增床位600張以上,縣域就診率達76%以上。
促進大學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新增城鎮就業3000人以上。新建農村幸福院1個、長者食堂3個;支持公辦幼兒園發展普惠托育,新增嬰幼兒托位250個。
豐富群眾文體生活。充分挖掘惠女精神時代價值,上線電影《浪花朵朵》,新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2個,投用縣圖書館、博物館新館,打響弘一法師、張岳等文化名人IP,配送惠民演出超300場。
“黨建+”鄰里中心實現全覆蓋,實體化規范化運作三級社會綜治中心。持續開展物業管理提升專項行動,社區居民對物業管理滿意率達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