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初,生態環境部發布第三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泉州惠安大港灣灣區成功入選。
2023年發布的《泉州市“十四五”美麗海灣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就明確要求將大港灣灣區建設為公眾親海型為主導的美麗海灣。大港灣灣區地處惠安縣東山村至泉州臺商投資區浮山村之間,由大小十幾個灣澳組成,海域面積316.92平方公里。其岸線(含有居民海島)總長度85.52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9.46%。
航拍大港灣。 王小紅 攝
大港灣是泉州灣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千年的海絲印記,有著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淀。近年來,當地通過海岸帶綜合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構建健康的海岸帶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濱海岸帶海洋災害防御能力與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拓展公眾親海空間,推進海灣實現“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景象,爭創“產城融合、綠色發展”的美麗海灣新樣板。
千年漁火 生生不息
惠安崇武古城東北方向3.5公里的瀕海處,有一山名曰“大岞山”,由東西兩山夾一小海灣組成。傳說西岞山是一條盤曲在大海邊的巨龍,山的東側由數塊巨巖組成,突出在半山腰,最大的一塊便是龍喉巖。遠遠望去,似伸出的龍頭,仰望著日出月落,俯視浪滾潮涌,因此這里在明清時就被譽為“惠安第一景”——“龍喉吼煙”。
“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大岞村繁衍生息了。”惠安縣崇武鎮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飛雄告訴記者。
據《崇武鎮地方志》記載:1958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晉江專署文化局組成的文物調查組在大岞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這也是至今在大岞乃至惠安全縣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人類生活遺跡。
大岞村所在的崇武半島,位于大港灣灣區的中心位置。自古以來,人類就在此耕海牧漁,向海而生,如今更建成國家級中心漁港。2016年,崇武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還被列為全省6個漁港經濟區項目之一。
航拍大港灣灣區崇武古鎮。 鄧文祥 攝
作為聞名中外的“惠安女”發源地和聚居地,人們常常能在被譽為“中國最美海岸線”之一的崇武海岸上看到這樣一幕:夕陽余暉灑落,一群頭戴花巾、身著寬腿褲的女子趕海而歸,肩挑漁獲行走在金色的沙灘上。
除了黃金海岸和惠安女外,崇武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還有雄關衛城與能工巧匠。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倭寇猖獗侵擾沿海,江夏侯周德興受命入閩“經略海碁,置衛所以備防御”。是年,崇武千戶所設立,崇武所城動工,1304名士兵及其家眷形成“百家姓,萬人丁”的格局,“一部崇武史,半部英雄傳”的傳奇自此書寫。
崇武古城是迄今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丁字形石砌古城。不同于西安、平遙、江陵、興城等其他保存完整的古城,其不以磚砌城墻,而是就地取材,將惠安盛產的花崗巖切割為條石,采取丁字形石砌,通體用白色花崗巖筑成。
而這,與源遠流長的惠安石雕藝術密不可分。經考證,惠安最早的石雕作品是1600多年前晉代開閩始祖林祿墓前石雕,而現存年代最早的石雕是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的兄長王潮墓前石雕。如今,驅車行駛在大港灣灣區的海岸線上,仍不時可見石雕石材企業。
綠屏藍盾 共護海疆
在享用海洋“饋贈”的同時,大港灣灣區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承受著風沙的日夜侵襲。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污染和破壞,無疑會持續加劇生態系統壓力。但通過經年累月的生態修復,惠安人終以智慧與汗水,在這片蜿蜒的海岸線上繪就了美麗海灣的生態畫卷。
正午時分的赤湖林場,木麻黃的枝葉編織出溫柔的屏障,樹林間幾乎感受不到海風的流動,直到記者來到百米外的海灘,海風如刀般颼颼地刮著人臉,驗證著“福建六大風口之一”的威名。
“成立林場的答案就在這里。”惠安縣赤湖國有防護林場場長江傳陽指著身后那一道“綠色防線”說。沿著指引回望,那些被海風雕刻成65度斜角的木麻黃樹陣,此刻正以違反植物生長規律的姿態凝固成群。墨綠色針葉宛如屏風,默默地守護著這片綠意盎然的森林。
過去,大港灣一帶是惠安全縣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凡大風經過必飛沙蔽日,當地一度無法種植莊稼,甚至不適合居住。“冬月北風起,風沙飛滿天;六月臺風到,遍地苗斷青;關門吃菇糊,出門包頭巾”,曾在惠安地區流行的打油詩,是當時的真實生活寫照。
自那時起,種樹防風成了當地沿海群眾的共同愿望,這也是惠安建立赤湖林場的重要目的。20世紀60年代末,老一輩林場人認識了木麻黃——這棵給林場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神奇樹種。江傳陽告訴記者,由于木麻黃具有耐風沙、耐鹽堿、耐瘠薄的天然特性,成為當地抵抗風沙的首選。
常年風沙、貧瘠的沙地,擋不住木麻黃倔強的生命力。如今,坐落在大港灣的赤湖林場擁有12公里長沿海防護林帶,有力抵御臺風和海潮侵襲,蔭蔽著當地近20萬沿海百姓的生產生活。
赤湖林場作為省重點林木良種基地之一,其選育的木麻黃“惠-1”良種被推薦為沿海基干林帶造林首推樹種,每年為沿海地區提供良種壯苗150多萬株,有效保障了沿海周邊防護林生態體系建設的苗木需求。
風沙不再是當地人民生活里的“防空警報”,而是化作木麻黃守護海疆的首首贊歌。
多年來,惠安堅持把防沙治沙與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緊密結合,不斷深化風口造林經驗探索。如在東橋鎮香山村濱海堿灘上營造千畝木麻黃基干林帶儲備林,為沿海基干林擴容增質;在小岞鎮環島北路風口地段投入百萬元設置擋風墻2公里,后沿線種植木麻黃、臺灣相思樹、桑樹、菩提樹、黃槿等,鞏固生態恢復岸線。
“大港灣灣區環境并非天生麗質。”惠安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康志勇對此深有感觸。除了建起“綠色防線”,惠安還積極推進海洋生態綜合治理,建設“藍色海灣”。
惠安是千億經濟強縣,擁有石化、石雕等產業,沿海工業經濟發達。隨工業經濟發展而來的海灣環境保護問題,也成為擺在眾人面前的硬任務。
“泉惠石化工業園區是我們重點監管的工業園區,執法監管人員日常都用‘火眼金睛’時刻盯著。”康志勇介紹,從項目審批開始,他們就要求結合園區企業污染物特征配套建設專用污水處理廠,園區內所有涉污管道均要求明管架設。企業污水經初步預處理達標,再連接到園區污水處理廠集中統一處置后實施深海排放,同時通過監控聯網對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24小時在線監管查。
在崇武鎮有志石材有限公司石渣石粉環保處理生產車間,石粉泥回收、壓濾、烘干及建材干粉生產線高效運轉,助力實現固體廢物的回收再利用,保護沿海岸線良好的生態環境。
“石雕產業是崇武鎮的重要產業,有大量的石渣石粉產生,如不引起足夠重視,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崇武鎮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促進石雕行業綠色發展,惠安啟動石雕行業轉型提升行動,累計關閉取締592家、整改提升370家,引進培育石粉回收利用企業3家,年均處理石粉泥水可達30萬立方米,推動石材尾料“變廢為寶”。
潮起灣美 再繪新卷
《泉州市“十四五”美麗海灣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將大港灣灣區建設為公眾親海型為主導的美麗海灣。何謂“公眾親海型”?
其要求包括:海灣生態環境優美、公眾親海空間充足,海水水質優良,區域生態環境品質優良,配套基礎設施完善,能夠持續滿足人民群眾觀光、休閑、趕海、戲水等親海需求,公眾“人海和諧”獲得感、滿意度高。
在這方面,大港灣灣區可謂“天賦異稟”。青山灣、西沙灣、半月灣、惠女灣等連綿海岸線上不乏灘緩沙細的沙質海灘,更有崇武古城、解放軍廟、惠女風情、漁港漁村等人文旅游資源如珠成串。
惠女風情園一角 見習記者 莊釗瀅 肖蔚男 攝
惠安風情園如今是惠安縣的網紅景點,曾經卻是一座廢棄礦山。“你看,這還有些廢石渣,那邊還能看到鑿孔。”在負責人張偉鵬的指引下,記者驚訝地發現海岸線上錯落的礁石并非“純天然”。游客三五成群,愜意游走在園區。
“除了欣賞美輪美奐的海景外,游客還可沉浸式感受惠安女下海、打魚、抬石、織網等民俗風情。”張偉鵬的妻子曾梅霞是一位美麗的惠安女,2008年夫妻倆創辦惠女風情園,以獨具地方特色的濱海風光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成為眾人鏡頭追逐的焦點。
當前,大港灣灣區立足山海特色資源,整合串聯惠東濱海各旅游節點,全面推進崇武古城活化利用、小岞生活藝術島等20個“文旅+”項目,形成崇武海洋科普館、惠女風情園、問海文創園、小岞美術館、風車島等一批網紅打卡點,公眾親海臨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吸引游客紛至沓來。2024年,惠安縣接待游客740.5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9.6億元。
漫步海灘,記者發現這里的沙子柔軟,海水潔凈,游客服務中心、淋浴房、公廁、洗沙池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全。“2013年開工的青山灣沙灘修復工程是全省第二個、泉州首個實施整體海灣沙灘修復的工程。”惠安縣自然資源局海域股負責人蔡金棗介紹,2014年完工后,青山灣東側沙灘灘肩(灘肩指高平潮時潮水不會淹沒的沙灘區域)長度由修復前的不足700米增加到1500米,寬度由不足10米增加到40米。隨著沙灘體量的大幅增加,青山灣的景觀大大提升,可滿足舉辦沙灘排球賽、大型沙雕節等各種沙灘文化體育活動的需要,有力帶動濱海旅游產業和海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2023年,惠安縣又獲得3億元中央獎補,用以保護修復青山灣等海域的海洋生態。”蔡金棗表示。順著她所指的方向,目光越過難得一見的潟湖景觀,記者看到施工人員正采用兩棲挖掘機及駁船方式在忙碌作業。他們將清退潟湖區的養殖區,并清除淤泥。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惠安縣按照優先保護和適度開發的原則,在積極拓展公眾親海空間、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提高旅游服務品質的同時,仍持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健全生態保護體系。2023年,大港灣灣區的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超99.1%,是全國近岸海域水質最好的灣區之一。瀕危保護動物黑臉琵鷺頻繁造訪灣區,觀測數量較2018年增長375%。
站上赤湖林場的眺望塔,目力自西向東橫貫整片蔚藍。大港灣灣區的美不是單一的,這條蜿蜒的海岸線上鐫刻著歷史的褶皺。惠安人用敬畏之心守護著港灣,而大海則以豐饒物產和自然風光回饋子民。潮起潮落間,這場人與海“共生共榮”的故事仍在延續。(見習記者 莊釗瀅 肖蔚男)
鑄山煮海 碧灣流芳
□范陳春
惠安的東南,大港灣鋪展,像是大地遺落的夢幻長卷。
80多公里的岸線,蜿蜒成詩的曲線;3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潛藏著海的甜言。半月灣的沙灘、西沙灣的浪潮、青山灣的綠林,譜成唯美的海灣協奏曲,日夜吟誦,歲月也入了迷。
海洋,這片廣袤無垠的藍色領域,是人類發展的新空間,也是國家繁榮富強的戰略要地。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大灣區的建設與發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福建,作為我國海洋資源大省,擁有得天獨厚的海灣優勢。在3752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線上,自北向南鑲嵌著環三都澳灣區、閩江口灣區、湄洲灣灣區、泉州灣灣區、廈門灣灣區、東山灣灣區等六大灣區,它們承載著福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每一處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惠安大港灣,作為泉州灣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千年的海絲印記。早在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船就頻繁穿梭于此,揚起的風帆如同一面面歷史的旗幟。異域的香料、精美的絲綢與瓷器在這里匯聚又遠揚,不同膚色、語言的商人匯聚港口,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大港灣的每一朵浪花,似乎都在訴說著那些遠渡重洋、開拓貿易的傳奇故事;每一寸沙灘,都見證了無數次離別與歸來。古燈塔靜靜矗立,為遠航的船只指引方向,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見證者,它與大港灣一起,將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延續至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和發揚海洋文化。
當前,福建正以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全力推動海洋強省戰略,讓海洋夢照進現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我國其他成功的大灣區,環渤海大灣區憑借其完備的交通網絡,海陸空聯運優勢顯著,成為連接東北亞與內陸地區的重要樞紐;滬杭甬大灣區以協同發展為核心,各城市分工明確,產業互補,實現了經濟的高效增長;粵港澳大灣區則依靠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在金融科技、電子信息等前沿領域走在世界前列。這些大灣區的成功經驗,為福建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交通基礎設施,是灣區發展的“先行官”。福建在推動灣區發展時,應把交通建設擺在首位。加大對港口設施的升級改造力度,構建多層次的交通體系,不僅要加密與內陸地區的鐵路、公路連接,還要提升航空運輸能力,開通更多國際航線,使福建灣區與國內外市場緊密相連。
產業發展是灣區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福建各灣區產業基礎雄厚,但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以泉州灣為例,傳統制造業發達,應以此為根基,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興海洋產業,如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產業集群。同時,加強區域產業協同,避免同質化競爭,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科技創新是灣區發展的動力源泉。福建要實現海洋強省目標,必須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大對海洋科研的投入,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研平臺,吸引國內外優秀海洋科技人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攻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保護等關鍵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區域協同與合作是灣區發展的重要保障。福建應打破省內各灣區之間的壁壘,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設施共建。同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國內外其他大灣區的交流與合作,提升福建海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
生態保護是灣區可持續發展的底線。在這場發展的棋局中,“綠色”無疑是最為關鍵的落子,它不僅關乎灣區的生態健康,更決定著其開發的可持續性與長遠價值。以東京灣為例,在早期的工業化進程中,由于過度開發,東京灣曾面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系統遭受重創。此后,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大力推行環保政策,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經過多年努力,東京灣的生態環境逐漸改善,海洋經濟也得以持續繁榮,實現了從“污染港灣”到“生態經濟灣區”的華麗轉身。這一案例深刻表明,只有在開發過程中優先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為灣區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美麗海灣,這不僅是福建的發展目標,更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在發展灣區經濟的過程中,福建要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強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監測與保護,嚴格控制陸源污染排放,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保護好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讓我們攜手共進,以保護為筆,以開發為墨,共同描繪灣區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