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連續報道崇武峰后村發現了500多年的“石獲”遺址,并連線臺灣省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閑系主任李明儒教授得知,著名的澎湖“石滬”可能是從泉州傳播而去。報道引起了眾多讀者和媒體的關注、轉載,昨日,讀者李先生致電稱,惠安小岞螺山村潁川陳氏后人中也流傳著關于“石獲”的傳說。
“石獲”曾經位于這里的海灘上
昨日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螺山村潁川陳氏的宗祠,一下子就被宗祠大門兩邊的兩幅石雕畫所吸引。右邊一幅畫上刻的是,一只狗叼著一條魚,朝著一對老夫婦示意。左邊的畫上,一處弧形建筑里圍著許多魚,缺口處守著一條狗。這兩幅石雕刻畫的內容,就是潁川陳氏后人口口相傳的一個傳說。
村民陳阿順介紹,相傳他們的祖先從仙游遷到螺山村后,便以討海為生。當時捕魚技術不夠發達,便建了個弧形的捕魚建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石獲”。有一段時間,天氣異常寒冷,他們的祖先念叨著,已經兩天沒有去“石獲”看看,不知道里面有沒有魚。誰知,家里養的狗聽了立即跑出去,不一會就叼了一條烏魚回來。
放下烏魚后,這條狗便咬著主人的褲腳,帶著他們來到海邊的“石獲”旁。“石獲”內滿滿的烏魚,讓他們的祖先喜獲豐收。祖先們因此建了一幢七間房的大厝,從此之后人丁興旺。后人為了紀念這條狗,特地為它塑像并供奉起來,如今每年的六月初六,村民們都會來祭拜這條狗。
“幾年前還能在村附近的海邊看到‘石獲’,但2011年海邊的地用作項目開發,‘石獲’就消失了。”陳阿順說,他們為祖先移墓的時候,曾看到墓里的“皇金”寫著祖先是明朝時下葬的。因此,他們村的“石獲”可能在明朝就已經存在了。(記者 黃楓 廖培煌 通訊員 李常青 實習生 彭堅林 雷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