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破爛中尋寶
家人支持他的瘋狂
廚房物什
村民看他整天在垃圾堆翻找破爛,以為他窮瘋了,到家里探望,卻發現他家境殷實。從此,“陳木春尋的都是寶貝”,這樣的話傳開了。村民們開始重視家里這些物件,垃圾堆里能淘出的東西越來越少。于是,他發動志趣相投的朋友到別村溜達,花錢買物件。迄今為止,他已花去20多萬。
一家想租他家房子的商戶常說:“老陳真傻,放著一年幾萬塊的租金不要,開什么展覽館,不能吃不能喝”。他一笑置之,“家人支持我就夠了”。
45歲的大女兒說,民俗館籌建中,她常幫父親出主意,比如物件該怎樣擺放等。她想多了解父輩們生活的時代,“而且年紀大了都念舊。”陳木春70歲的老伴也幫了不少忙。有次,陳木春興沖沖拎回一個草床墊,結果稻草邊沒系緊,稻草散落一地。好在老伴年輕時干過這活,徒手把稻草重新編進床墊。
花50萬翻新古厝
親繪300幅國畫圖解
陳木春的民俗畫
2012年,陳木春花了50萬翻修古厝,除了保留兩間睡房外,其余房間全部打通,用來陳放物件。他按照兒時記憶,最大限度還原睡房原貌:桌上擺放著銹跡斑斑的鐘,有裂痕的梳妝鏡和磕掉半個角的煤油燈,閣樓上放置著民國時行李箱。展覽廳幾乎每個物件,都配有一幅國畫,展示它的使用方法和用途。這些畫共300幅,都是他這兩年來親筆畫的。年輕時,他開過畫館,這次再提筆,已相隔40年。
令他欣慰的是,民俗館開放半個月以來,每天有很多參觀者慕名而來。古厝對面是山霞鎮山霞公園,每天早上7點,晨練完的老人們成了第一撥參觀者。下午5點,放學的學生把民俗館圍個水泄不通,聽他講解。不過,與其說他是講解員,他更像一個給孩子們講故事的爺爺。講到高興處,他總會睜大眼睛,挽起袖子,現場示范。
參觀時,一個50歲的阿姨看見一個米篩叫出聲來:“哎呀,這個你都有,我小時候用過呢!”陳木春習慣性地撣撣西服前襟的褶皺,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昨晚7點多,陳木春和老伴把最后一位參觀者送到門口。參觀者問他這個館打算開多久?“一直開下去,我開不動了,還有她呢,你只管來,”他挽起老伴的手,沖她笑起來,剛毅的輪廓變得柔軟。(海都厝邊記者 花蕾 夏鵬程 實習生 曾龍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