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31日訊 獨自面對這些收藏近10年的民俗物件時,75歲的陳木春常產生幻覺。仿佛他還是一個8歲孩童,妹妹躺在古厝大廳的搖籃里,在他輕緩的搖晃下,正睡得香甜,母親在廚房切菜的“咚咚”聲在耳畔若隱若現。
陳先生和他的民俗博物館
在惠安山霞村這個近300平方米的農家民俗館里,陳列著他收集的400多件物品。展品按農耕器具、風俗用品、生活用品、工匠用品、服飾等不同類別,分別陳放。他還為每件物品親繪國畫圖解,展示這些舊物的使用方法。
正如陳木春說的,“這些在真實生活環境里存在過的東西,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感,他們會說話,講著過去的故事”。
“年長的人憶苦思甜,年輕人能長見識”
從12月16日,民俗館對外開放以來,陳木春的每一天都在民俗館里度過,摸摸這個粗碗,擦擦清代木眠床上的灰,或修一修八仙桌。這些旁人眼里不值錢的玩意兒,他攢了10年,視若珍寶。
追溯到2004年,陳木春結束經營多年的編織袋和飼料廠生意,搬回惠安縣山霞村居住。他發現,村里變得越來越洋氣,以前許多生活習俗都被淡忘。一直喜愛歷史的他,看著空置的古厝,萌生了開家民俗館的想法,“年長的人能憶苦思甜,年輕人能長見識”。
第二天他開始沿著村里的土路四處溜達。他拿著路邊撿來的木棍,從垃圾堆里扒出缺口的粗碗,缺腿的八仙桌、夜壺、鋤頭,再用自行車搬回家。在那個生銹的自行車后座上,還有過這樣的“乘客”:稻草床墊、種地用的犁、耙、簸箕、各種壇罐、搖籃、椅轎、磨坊石……后來,陳木春索性找來農用小四輪,拉回車轱轆、牌匾和石礅子。最近,他又收集到兩個民國時的廣播機。他一邊把機身擦得锃亮,一邊贊嘆:“都是寶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