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2月31日訊 獨自面對這些收藏近10年的民俗物件時,75歲的陳木春常產(chǎn)生幻覺。仿佛他還是一個8歲孩童,妹妹躺在古厝大廳的搖籃里,在他輕緩的搖晃下,正睡得香甜,母親在廚房切菜的“咚咚”聲在耳畔若隱若現(xiàn)。
陳先生和他的民俗博物館
在惠安山霞村這個近300平方米的農(nóng)家民俗館里,陳列著他收集的400多件物品。展品按農(nóng)耕器具、風俗用品、生活用品、工匠用品、服飾等不同類別,分別陳放。他還為每件物品親繪國畫圖解,展示這些舊物的使用方法。
正如陳木春說的,“這些在真實生活環(huán)境里存在過的東西,有著不同尋常的歷史感,他們會說話,講著過去的故事”。
“年長的人憶苦思甜,年輕人能長見識”
從12月16日,民俗館對外開放以來,陳木春的每一天都在民俗館里度過,摸摸這個粗碗,擦擦清代木眠床上的灰,或修一修八仙桌。這些旁人眼里不值錢的玩意兒,他攢了10年,視若珍寶。
追溯到2004年,陳木春結(jié)束經(jīng)營多年的編織袋和飼料廠生意,搬回惠安縣山霞村居住。他發(fā)現(xiàn),村里變得越來越洋氣,以前許多生活習俗都被淡忘。一直喜愛歷史的他,看著空置的古厝,萌生了開家民俗館的想法,“年長的人能憶苦思甜,年輕人能長見識”。
第二天他開始沿著村里的土路四處溜達。他拿著路邊撿來的木棍,從垃圾堆里扒出缺口的粗碗,缺腿的八仙桌、夜壺、鋤頭,再用自行車搬回家。在那個生銹的自行車后座上,還有過這樣的“乘客”:稻草床墊、種地用的犁、耙、簸箕、各種壇罐、搖籃、椅轎、磨坊石……后來,陳木春索性找來農(nóng)用小四輪,拉回車轱轆、牌匾和石礅子。最近,他又收集到兩個民國時的廣播機。他一邊把機身擦得锃亮,一邊贊嘆:“都是寶貝啊!”
廚房物什
執(zhí)著破爛中尋寶 家人支持他的瘋狂
村民看他整天在垃圾堆翻找破爛,以為他窮瘋了,到家里探望,卻發(fā)現(xiàn)他家境殷實。從此,“陳木春尋的都是寶貝”,這樣的話傳開了。村民們開始重視家里這些物件,垃圾堆里能淘出的東西越來越少。于是,他發(fā)動志趣相投的朋友到別村溜達,花錢買物件。迄今為止,他已花去20多萬。
一家想租他家房子的商戶常說:“老陳真傻,放著一年幾萬塊的租金不要,開什么展覽館,不能吃不能喝”。他一笑置之,“家人支持我就夠了”。
45歲的大女兒說,民俗館籌建中,她常幫父親出主意,比如物件該怎樣擺放等。她想多了解父輩們生活的時代,“而且年紀大了都念舊。”陳木春70歲的老伴也幫了不少忙。有次,陳木春興沖沖拎回一個草床墊,結(jié)果稻草邊沒系緊,稻草散落一地。好在老伴年輕時干過這活,徒手把稻草重新編進床墊。
花50萬翻新古厝
親繪300幅國畫圖解
2012年,陳木春花了50萬翻修古厝,除了保留兩間睡房外,其余房間全部打通,用來陳放物件。他按照兒時記憶,最大限度還原睡房原貌:桌上擺放著銹跡斑斑的鐘,有裂痕的梳妝鏡和磕掉半個角的煤油燈,閣樓上放置著民國時行李箱。展覽廳幾乎每個物件,都配有一幅國畫,展示它的使用方法和用途。這些畫共300幅,都是他這兩年來親筆畫的。年輕時,他開過畫館,這次再提筆,已相隔40年。
陳木春的民俗畫
令他欣慰的是,民俗館開放半個月以來,每天有很多參觀者慕名而來。古厝對面是山霞鎮(zhèn)山霞公園,每天早上7點,晨練完的老人們成了第一撥參觀者。下午5點,放學的學生把民俗館圍個水泄不通,聽他講解。不過,與其說他是講解員,他更像一個給孩子們講故事的爺爺。講到高興處,他總會睜大眼睛,挽起袖子,現(xiàn)場示范。
參觀時,一個50歲的阿姨看見一個米篩叫出聲來:“哎呀,這個你都有,我小時候用過呢!”陳木春習慣性地撣撣西服前襟的褶皺,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
昨晚7點多,陳木春和老伴把最后一位參觀者送到門口。參觀者問他這個館打算開多久?“一直開下去,我開不動了,還有她呢,你只管來,”他挽起老伴的手,沖她笑起來,剛毅的輪廓變得柔軟。(海都厝邊記者 花蕾 夏鵬程 實習生 曾龍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