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鐵匠,這門古老的手藝,伴隨著“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早已淡出現代人的生活,成為歲月里的記憶。
在惠安黃塘鎮,卻有這么一個曾經遠近聞名的“打鐵村”——埔兜村。400多年來,村里大多村民都以打鐵為生,只是伴隨著時代發展,如今只剩幾位老人堅守著這一古老的技藝。
79歲高齡的姜瓦水仍在堅持打鐵
先民南遷帶來技藝
近日,沿著曲折的黃塘溪溪岸道路,記者來到曾經遠近聞名的“打鐵村”——黃塘鎮埔兜村。然而,卻沒有聽到打鐵時發出的叮叮當當聲,沒有看到想象中的風箱,更沒有見到你敲大錘我敲小錘互相配合的打鐵人。
村民姜連興表示,曾經以“打鐵村”出名的埔兜村已有400年左右歷史,打制出來的鐵器曾遠銷各地。
當地幾名老人介紹,他們的祖先為陜西人,明末清初時在軍隊做鐵匠打造兵器, 期間有叔侄兩人往南方逃難,挑著打鐵擔,一路打鐵南下,來到如今的黃塘、洛陽兩鎮交界處。叔侄兩人打制出來的鐵器質優價廉,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兩人定居了下來。
而村名“埔兜”的來歷也和叔侄倆有關。姜連興說,叔侄倆在此地定居打鐵時,該處尚無地名。一日,兩人見打制鐵器時用的砧板下壓著草埔,便取一個“埔”字,又見砧板上放著一把正在打制的刀,便取“刀”字,于是就有了“埔刀村”。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刀”字演化為諧音的“兜”,故而稱為“埔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