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首批優秀近現代建筑
一座經歷了73年滄桑歲月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八角樓,因其主體建筑八面而得名,曾經是整條街最氣派的洋樓,其建造者為湯文景,因年輕時與三兄弟在印尼做生意,發達后返鄉所蓋。
這處位于清幽靜謐的西街小巷的院子,面積達到300平方米,其前大門是典型的西式風格,而里面卻是泉州古大厝的建筑格局,不僅繼承了傳統裝飾技藝,而且熟練地運用了外來的裝飾工藝,建筑輪廓錯落有致。主建筑采用泉州瓦窯的“清水磚”,正門有兩根獨特的荷蘭風格柱子,而最有特色的當屬荷蘭風格的窗;內部結構與泉州普通的古大厝一樣富有閩南風格,不失為泉州具有濃烈中西文化特色的建筑物。(以上來源泉州市人民政府公眾信息平臺)
相關報道:
談起泉州西街510號的八角樓,西街周圍的市民耳熟能詳。該處被入選為“全省第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筑”之一,有關部門將為它劃定建筑范圍保護線:北面30米,南面至究史巷,東面至泉州房屋管理所,南面至西街道路紅線。
走進清幽靜謐的小巷,記者發現八角樓院子的門一般都敞開著,這是一座經歷73年滄桑歲月的建筑。走進院子,里面的布置令人有些詫異,外面和里面完全兩種風格,這座八角樓的前大門是典型的西式風格,但里面依舊是遵循泉州古大厝的格局來建造的。
該處不僅繼承了傳統裝飾技藝,而且熟練地運用了外來的裝飾工藝,建筑輪廓錯落有致。“我們的建筑是中西合璧。”住在洋樓里的湯大伯說道。
湯大伯是八角樓建造者的侄子。八角樓的建造者名為湯文景,年輕時和湯大伯的父親等三個兄弟到印尼做生意。成為華僑后的湯文景返鄉后,想為家鄉建設做點貢獻,就在這里蓋起了八角樓,面積達到300平方米。
本來湯文景還要在其北面再蓋一幢,但終因抗日戰爭爆發而未能完成,后來湯文景回憶起覺得很可惜。現在這處洋樓的院子也新建了一些建筑,投入錢財、精力非常多。這里主建筑用的“清水磚”,是請人到泉州七城門的各個瓦窯去精挑細選的。
八角樓,顧名思義因其主體建筑是八面而得名。當時算是整條街最氣派的洋樓,以致旁邊的小巷都被稱為“洋樓巷”。
現在八角樓大部分已經被遮掩在繁枝茂葉里,我們只能看到正門有兩個瘦高的荷蘭風格的柱子將其撐起,但絲毫沒有失去它的獨特風格??上У氖?,樓房外部的一些裝飾物后來遭到破壞,大樓門前本來有個大鐵門,但后來被拿去煉鐵。
大門門肩上鐫刻著“勛卿世第”四個大字,意味明清時代湯家多出為官之人才。這是湯文景老先生請當年泉州有名的書法家曾錦仲老先生所題,邊聯是請當年同一時代的書法家陳仲錦所題的“依圣里傍義城宏茲峻宇,背清源面紫帽選而中山”。雖然歷經近一個世紀,但是字跡仍清晰可見,沒有絲毫破損。最有特色的當屬荷蘭風格的窗:窗罩的安全鐵網不是直接焊接,而是先在鐵柱鉆洞,然后再用燒紅的鉚釘釘上去,把鐵柱銜接起來,據說這是仿當時鐵畫家湯天池的風格。
拾級而上進入樓內,八角樓的內部結構跟泉州普通的古大厝沒兩樣,樓梯、燈飾、墻壁都是閩南風格。記者順著扶梯走上天臺,樓頂有一個石砌的亭子巍然立在中央,柱沿是仿竹子的式樣雕琢而成的,整體看起來成六角的形狀,故名曰六角亭,在當時是用來觀景納涼用的。
八角樓主房檐上刻著兩只獅子和一只老鷹的浮雕,后來遭到破壞,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湯老伯的描述中和殘留的痕跡中,想象著這些雕塑的精美。
八角樓經過這么多年風雨,外形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在大樹濃蔭中若隱若現的,較其他建筑物,還能體現出它那與眾不同的建筑風格?,F在的年輕一代都搬離這里,現居住于此的基本上都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他們都希望這些有濃烈文化特色的建筑物永遠地保存下去。(記者賴小玲朱淇齊文/圖)(以上來源東南早報報道)
更多閩南建筑景點介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爭春時 趕訂單2025-02-1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