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風情,名人故居,是今天的人們最直觀感受古泉州歷史風貌的載體。泉州的名人故居往往深藏一些歷史古巷中,兩者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位于市區桂壇巷的老范志大厝即為其一。
庭院深深深幾許
老范志大厝位于泉州市南俊巷東側,前為九一街,后為桂壇巷。桂壇巷因有一座桂壇宮而得名;另一說法是該巷位于清源書院南畔,在早期的科舉時代,中舉登科折桂,書院乃舉子云集之處,借喻舉子登壇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壇”為名。
老范志大厝厝主吳亦飛,乾隆年間晉江人,本系教書先生,后改業經營中成藥神曲,取義范仲淹名言“不為賢相,當為良醫”和“先憂后樂”為志而起店名曰“范志”。從開張始即生意興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曲最顯功效,于是購服者大增,竟成巨富,遂營建大厝。
整座大厝由三座五進三開間的大庭院組成,格局幾乎完全相同。各院落之間以防火墻相隔,側面墻設門,與各院落相連通。大庭院兩側均建有護厝兩排,組成一棟規模宏大,且富有層次和建筑結構特色的大型宅院。據居住在這里的吳老先生介紹,大厝東西向63米,南北向105米,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房屋100多間。由于建筑師傅的訛傳,人稱范志大厝99間。吳老說,大厝前原設有巨型石埕作晾曬神曲場地,大厝旁建樓閣亭榭、假山翠石、花圃魚池,設桐蔭書屋,聘名師執教;厝內還有唱南音、打麻將等專門休閑娛樂場所,但現在皆已不存或傾圮了。目前該大厝居住著吳家后代100多人。
范志神曲傳說有多種
泉州范志神曲的民間傳說有好幾種。
一說清朝乾隆二十八年,清兵火燒泉州少林寺,寺內和尚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其中五梅師太走出少林寺后,躲在泉州城內桂壇土地宮,偽裝做乞丐,一身襤褸,就像“玄黃婆”。桂壇巷有一個教書先生叫吳亦飛,家內很窮,這天有一個學生送幾塊番薯給他,他煮了一鼎番薯湯,恰遇五梅師太來要飯,吳亦飛看她可憐,就將番薯分給她吃。哪知五梅師太是練武功的尼姑,幾天沒吃,又不敢四處討,怕被人認出來,肚子餓得咕咕叫,一兩塊番薯幾口就吃完了,還不夠填飽肚子,伸手再向吳亦飛討,吳亦飛又拿給她,她吃了再要,一塊又一塊,最后索性出手自己拿,將一鼎番薯吃完了。吳亦飛沒得吃,自己就飲番薯湯。從此以后,五梅師太若無得吃,就來找吳亦飛討,吳亦飛從來不曾猶豫,冷糜冷飯,番薯,大麥糊,有什么就給她什么,寧肯自己半饑飽,也讓給五梅師太吃,沒一次讓五梅師太空來,而五梅師太也從來不向吳亦飛說一聲“多謝”。一兩年過后,風聲稍定,少林寺弟子又準備東山再起,到處開武館教學徒。五梅師太要去找少林寺的門徒,來向吳亦飛辭行,并說明自己真正的身份。吳亦飛又驚又喜。五梅師太就將一張秘方送給吳亦飛。這張處方有一種特殊功效,專治中暑、痢疾,還會調胃健脾、提神醒腦。吳亦飛按照五梅師太的秘方配藥,精心研制,制出范志神曲。
還有一種傳說,說是一個渾身生疥瘡叫做“臭腳仙”的乞丐來找吳亦飛要飯,吳亦飛不但賞了他,還替他醫好一身疥瘡,乞丐感恩,就送了神曲秘方給吳亦飛。
其實,吳亦飛是晉江霞梧人,出生在康熙年代,中秀才以后棄文就醫。當時泉州有一種藥,專治中暑、痢疾、飽脹、消化不良,經過吳亦飛研究改進,在雍正十一年研制成功,藥名叫做神曲。吳亦飛是在乾隆十七年才從晉江霞梧遷人泉州城內的,先在通天宮口開一間藥店,店名叫承志,后來遷到桂壇開店,店名改“范志”,是取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意。
乾隆二十二年,泉州打錫巷考棚有一個京城來的考官,水土不服生病,泉州城出名醫生請了個遍,醫不好,吃了范志神曲即刻就好。考官認為范志神曲是好東西,就帶上京城。剛好皇后得病,太醫醫不好,考官就將范志神曲進獻,果然藥到病除,皇上賜范志店一塊“恩褒獎憑”的紅彩,范志神曲就天下出名了。
老范志大厝建筑規格和歷史遺跡,是研究清代閩南石宅群的重要實物資料。(記者 楊秋香/文 張九強/圖)
更多閩南建筑景點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