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是我國現存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宮位于泉州市區天后路,素有“溫陵圣廟”之稱,臺灣和東南亞的許多媽祖廟都是從這里分靈的。
天后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除較完善地保存雄偉的、后殿等古代建筑外,宮內的“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收藏、陳列大量珍貴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媽祖信仰隨著泉州對外交往的發展、海外交通和貿易的興盛、移民熱潮的興起而遠播臺、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影響深遠。泉州天后宮是在泉州港逐漸成為全國對外貿易中心之際的南宋時期建成,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跡。
草庵摩尼教寺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位于晉江羅山鄉蘇內村華表山麓(又名萬石山),距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始建于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筑而得名。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糅佛教、基督教、襖教而成的,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與此同時,有摩尼教高僧呼祿法師傳教入閩居泉。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義上逼國號,遂擯其徒,毀其宮,摩尼教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僅存的珍貴史跡。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我國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歷史的專門性博物館。創建于1959年,原址位于著名佛教寺院泉州開元寺院內東側。1991年2月,新館主樓于東湖街落成。2003年,在主體樓東側又建成了“泉州伊斯蘭文化陳列館”。內設有“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泉州與古代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中國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陳列館”等固定陳列及2個預約開放展覽——“莊亨岱藏品館”、“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陳列館”。
在這些展廳中,分別陳列著不少舉世聞名的文物瑰寶,除了一艘迄今國內發現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隨出土物外,還有數十根木、鐵、石古代錨具,數百方宋元伊斯蘭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個時期的外銷陶瓷器,160多艘中國歷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數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它以豐富而珍貴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紀的東方第一大港——刺桐(即Zaitun,泉州別稱)港的發展歷史,體現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悠久而輝煌的海洋文明,是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泉州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旅游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
惠安洛陽橋
洛陽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處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筏型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
該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