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圣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圣跡,位于東湖盡頭的靈山腳下。現存兩墓并列,墓蓋用花崗巖雕刻,墓后倚山建馬蹄形回廊,高約3米,回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古建筑專家稱之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墓的正中有石亭,亭的正中并列著兩座用花崗巖雕琢的長方形墓蓋,墓蓋下是伊斯蘭教圣徒三賢、四賢長眠之處。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云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斷。兩座圣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文物。
開元寺,原名“蓮花寺”,位于泉州市區西街,是福建省唯一獲得全國漢族佛教重點寺院、全國首批4A級旅游景點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現有面積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構筑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主要有大雄寶殿、甘露戒壇,東西塔等建筑。大雄寶殿又稱百柱殿,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有86根兩人合抱的大方柱,丈八金身的五方佛,裝飾于梁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甘露戒壇始建于宋,現壇系明初重建,為全國三大戒壇之一。
寺中古桑蓮樹歷經千年滄桑,至今仍生機盎然,被列為世界之最。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為全國四大名塔之一。東塔名“鎮國塔”,通高48.24米;西塔名“仁壽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兩塔為我國古代石構建筑的瑰寶,系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標志。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為泉州市首個榮獲5A級風景區稱號,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圣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有四十平方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清源山歷史上因山泉頗多,亦名“泉山”,山高入云又名“齊云山”;位于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山峰鼎峙,也又稱“三臺山”;城因山得名“泉州”。
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座名山和旅游觀光勝地。清源山主峰海拔498米,氣勢雄勃,絢麗多姿,林幽壑奇,含煙凝翠,流泉飛瀑,頗為壯觀。元人贊譽“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為舊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游客登臨覽勝。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景區內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和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人文勝跡和秀冠東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