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國之“基”,千千萬萬個家庭構成了“國家”,而優良家風則譜就國之“魂”。在海絲文化的浸潤下,歷經世代傳承,刺桐古城孕育了一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家+文化”。鯉城微事重磅推出“家在鯉城”欄目,從家出發,講好 “身邊故事”,銘記優秀家訓,傳承良好家風。
如果您也有好家風好故事想要分享,可撥打電話0595-22355162與我們聯系。
【家在鯉城】第五十七期
一生堅守圖書館 姚蘭書香滿校園
走進泉州培元中學,說起姚蘭,學生們首先想到的是“姚蘭書香基金”“姚蘭書屋”……姚蘭曾工作過的安禮遜圖書樓,已改建成校史館,他的名字也成為了培元中學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記憶。
1952年從福州來到鯉城,姚蘭便在培元中學擔任圖書館管理員,60年耕耘,一生以書為友。2012年去世之時,他將一生省吃儉用的52萬余元全數捐給學校,他用行動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古詩做了最好的注腳。
姚蘭工作過的安禮遜圖書樓如今已改成校史館
病危時刻 捐出50多萬積蓄
“其實這筆錢,他一直都想捐出去,只是這一次,他真的沒有回來。”培元中學原校長楊一彪說。
2011年10月,93歲高齡的姚蘭病重,大家急忙送他去醫院,他卻不急。“務必請校長過來一下。”他告訴隨行人員。接到電話后,楊一彪急忙趕到,姚蘭這才顫巍巍地從懷里掏出一個密封好的信封。
“里面是我的存折,這次去了以后,如果回不來,這錢交給學校處理,如果還能回來,就還給我,我要繼續存錢。”姚蘭說。
“姚老師,這里大概有多少錢?” 楊一彪一邊答應一邊問。“四十幾萬。”姚蘭回答。
住院幾個月后,姚蘭病情有所好轉,出院后,楊一彪按約定,把存折交還。此事外人并不知情。
2012年3月,姚蘭的病情再次告急,在去醫院前,他再次把楊一彪叫到眼前。“這次我可能真的回不來,這些錢,捐出去,給孩子們多買點書吧。”此時的姚蘭,連說話都很吃力。
這是楊一彪最后一次聽到姚蘭的叮囑。2012年8月24日下午2時45分,姚蘭安詳辭世。521238.3元,這是他留在存折上的最終數字。楊一彪在外出差,來不及見老人最后一面。
8月25日,在姚蘭追悼會上,培元中學近百名教職員工難掩內心悲傷。隨后,按照姚蘭的意愿,培元中學成立“姚蘭書香基金”,這個老人的畢生積蓄,被用于建設“年段書吧”和獎教獎學,同年10月份“姚蘭書屋”正式掛牌。
嗜書如命 像“活動的圖書館”
“1952年,姚老師成為培元中學唯一的圖書管理員,管理6萬多本圖書。1986年,他退而不休,幫忙進行圖書分類、整理、推薦。直到去世,他已在此工作60年。”培元中學圖書館館長莊昭鴻告訴記者。
1997年,莊昭鴻剛分配到該校圖書館當管理員,住在圖書館三樓宿舍。上班后的第二天,清晨7點,門外響起敲門聲,他打開門,姚蘭笑著遞過來一碗稀飯和一碟咸菜,那種溫暖,他至今難忘。
幾十年來,姚蘭住在圖書館不到6平方米的宿舍里,日夜與書為伴。“他就像一個活動的圖書館。”莊昭鴻說,學校圖書館有13.5萬本圖書,隨便問一本,姚蘭幾乎都能馬上找出。有一次,一位語文老師想找一個典故,四處尋書無果,求助姚蘭。他馬上找到了相應的書籍,讓大家驚嘆不已。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姚蘭嗜書如命。已退休的副校長潘龍溪說,當他還是培元中學學生的時候,有一次看書看到一半,有事要離開,為了下回閱讀方便,他便將書頁輕輕折起。不料,剛好被姚蘭看到,他急忙叮囑:“下不為例。”這句提醒,潘龍溪一直銘記在心。
“圖書館里的一些書長久沒有流通,一些書破損嚴重,要剔除到基本庫,封存起來,他都舍不得,常常自己小心翼翼去修補舊書。在他眼里,所有的書都是好書。”莊昭鴻說。
1999年,圖書館借助電腦,實現自動化管理。姚蘭覺得這割斷了管理員和圖書之間的直接聯系,經常嘮叨。后來,他漸漸發現電腦管理的好處,也就不再抵觸了。
學生追憶 衣著樸素笑容淡淡
姚蘭終生未娶,沒有子嗣。他的檔案上記錄著:1919年出生于福州,先后在福州、羅源等地當過抄寫員、會計。1952年來到泉州鯉城,擔任培元中學圖書館管理員,此外再無更多信息。
根據當時圖書管理員劉秀玲的回憶,姚蘭說自己在孤兒院長大。后來,他和孤兒院里的“姐姐”一起被人認養,養父母相繼去世后,是“姐姐”一手將他養大。
每年,姚蘭都會定期收到一筆匯款,有時一兩百元美金,有時兩三千元港幣,20年來從未間斷。那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學校有個窮學生常餓肚子,姚蘭接濟過他,該學生做生意致富后,每年都會寄錢給姚老師,以報當年的滴水之恩。
退休后的姚蘭,就像一口精確行走的老鐘。每天六七點起床看書,然后到圖書館幫忙。八九點出門買菜,逛書店。回來后把新書信息、動態告訴館長,給出采購建議。他的生活極為簡樸,菜籃里永遠只有豆腐、青菜,三餐都是白粥。他住的宿舍,一張床幾乎占據所有空間,學校曾要為他換一間寬敞的,他卻不愿搬。
劉秀玲說,姚蘭有個儲蓄秘訣。他有12張存折,分別存入一筆錢,每筆定期存一年,到第二年時,每個月就有一張存折到期,他把利息取出來用,然后把新發的工資再存到存折,如此循環。去世前,他每月的生活費不超過300元。
2012年8月24日,這口“老鐘”安詳地停止擺動。所有人都沒想到,從沒享過福的他,臨終之前,把畢生積蓄捐了出去。
在網上,一位學生用這樣的文字追憶他:最后一次見您,在大榕樹下,幾十年不變的樸素衣著,永遠的淡淡笑容,菜籃里永遠只有那幾樣青菜。我問老師怎么不多買些好吃的?您一如既往輕輕地說:“吃不了那么多,買多了浪費。”(來源:福建日報 泉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