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泉州文風漸盛,特別是明清兩代,理學昌興,名篇論著堆積如山,可惜彼時,缺乏系統輯存,致使大量名著史獻散落。清朝末年,泉州城南聚寶街陳盛明家族開始收藏古籍,保留下大量地方文獻、圖片、剪報等,如今,這些涉及海疆建設、華僑歷史的珍貴資料被學者們奉為至寶……
書香世家 典藏名書
1905年,陳盛明出生于泉州城南聚寶街一個書香世家。祖父陳槐三是清朝秀才,父親陳育才則是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人,學識淵博,是泉州地區有名的藏書家、社會活動家。在清末這樣的混沌之世,泉州地區卻涌現了一批精英藏書家,他們自發地辦起書館、書閣,為保存地方文獻資料、維護鄉土文化奉獻一己之力,如陳國仕創辦的“天白閣”、吳增的“養和精舍”、蘇大山的“紅蘭館”等等,這其中就包括陳育才的陳氏家藏。
據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博士生蔡一村介紹,聚寶街陳氏家族崇儒敬學,陳盛明的父親陳育才更是一位“書迷”,他曾高價輾轉購入泉州名人何喬遠所著的《名山藏》《閩書》,俞大猷的《正氣堂集》,陳允錫的《史緯》,陳慶鏞的《籀經堂類稿》《溫陵盛事》,以及《大清一統志》等名書近百冊。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陳家藏書已達3000余冊,尤以鄉土文獻為主,不乏孤本、珍本、善本,是民國泉州最負盛名的書籍典藏之一。
陳育才去世后,陳盛明繼承父志,將自家兩間祖屋改造為書庫,以其父號“起吾”,命名為“起齋圖書館”。由于陳盛明曾先后擔任《江聲報》《福建民報》《永春日報》《青年導報》等報的編輯,他接觸到大量的國內外報紙,出于對海疆與華僑文化的敏感,他開始有規劃地剪輯許多與海疆文化、華僑文化等相關的報道,并分門別類加以整理、收藏,裝訂成冊。到1940年,起齋圖書館已擁有藏書、圖片、剪報4000多件,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華僑、外事等多個領域,這為陳盛明后來創建“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無私辦館 遠瞻海疆
如果僅僅把陳盛明當作一位藏書家,那就錯了,就像他在籌建“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時向政府遞交“辦館呈文”時所稱:“……此后國際重心,移太平洋,勿論微波巨浪,我胥首受蕩激。知己知彼,古有明訓,海疆問題之研究,實有不容或緩者……”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澎湖光復,福建與海外恢復交通,此時陳盛明的視野跨越重洋巨濤,遠瞻到未來海疆權益的重大意義,故而提出以研究海疆問題為主旨,創立“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的請求。這樣的雄心抱負,無疑給當時鮮有人問津的海疆研究領域注入一劑強心針。
在“辦館呈文”中,陳盛明自己對辦館的社會效益有所展望,他認為“顧研究工作,必以資料為本,資料不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誠宜專設機構,以從事各項資料之搜集,歷史文獻之保存,與夫研究風氣之提倡……本館專業之進行,分為‘圖書’‘剪報’‘博物’‘研究’‘出版’各部門,搜集不嫌廣泛,供應力求便利,務使好學之士,參閱有所,并以研究所得,貢獻社會。”
1945年冬,陳盛明在弟弟陳盛智的協助下,創立了“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其舊址位于今泉州中山路355號。可是,創館初期就遇難題,當時商業萎靡,館內資金籌募艱難,彷徨之際,張圣才、黃其華、張天昊等閩南名流伸出援手,從南洋募集到一筆基金,同時,他們還建議陳盛明將館址遷往廈門,因為當時那里的海上交通更加便利,更適合開展海疆研究。1946年5月5日,資料館在廈門虎園路21號洋樓正式開館,取名“廈門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此后,資料館兩度遷址,1947年秋,先改租華僑黃奕柱在鼓浪嶼的觀海別墅;1949 年冬,又遷往空間更大的日光巖西林別墅(現廈門市鼓浪嶼鄭成功紀念館)。
捐館報國 研究助力
隨著資料館的運行,經費日趨緊張,為使搜集的資料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1950年,陳盛明向海疆學術資料館董事會提議把資料館獻給國家,并入廈門大學,此舉得到贊同。同年9月,資料館正式并歸廈門大學。廈門大學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南洋研究館”,林惠祥任首任館長,海疆學術資料館成為南洋研究館附屬的“海疆資料室”,陳盛明任資料室主任。
資料館并入廈門大學時,有圖書雜志近3萬冊,剪報資料裝訂本1000多冊,圖片萬余幀,地圖(包括海圖)200多幅,文物數十件。在館藏文獻中,剪報資料是一大特色。這批剪報資料來源于民國前后國內外各種重要的報紙,包括《華僑商報》《南洋商報》《華商報》《工商日報》《大公報》《申報》《中央日報》等,共計百余種。報紙之外,亦有兼及雜志、書刊和傳單等。大部分資料都注明出處及出版日期,其時段多集中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有個別早至清末民初。
剪報內容以東南亞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情況和華人華僑問題為中心,同時兼顧國內其他地區和世界政治局勢,涉及上世紀中葉國內外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不僅從宏觀角度關注社會的大變遷,而且注重從一些細小的問題來反映當時的社會。尤其是涉及南海問題、臺灣研究、東南亞華人華僑研究等主題的資料內容集中、專業性強、數據龐大,其中多為海內外孤本,受到國內外研究學者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為了充分發揮這批資料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文獻價值,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圖書館、出版社抽調人員,并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成立了編纂委員會,對資料做了進一步整理、挑選,擬擇要、分批次、分類別影印出版《廈門大學海疆剪報資料選編》,目前已正式出版第一輯,共24冊,計1200萬字。
1985年,陳盛明去世,享年80歲。為表緬懷與紀念,后人將陳盛明的文章論著遺作并親友回憶整理成集,冠以其筆名明誠,是為《明誠集》。該書分為“生平行略”“閩南文化”“泉州文史”“文獻目錄”“追思”五卷,書名由陳祥耀先生親筆題寫。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莊國土便在書中撰文表示,陳盛明學術素養甚深,但他不求學術聞達,其樂融融于學術資料搜集和傳播,為學術專題研究者提供史料,為大眾學術素養提升而不懈努力。“此等不計名利之胸襟,足為我等后輩學人仰慕。”泉州海交館名譽館長王連茂稱贊陳盛明“他的為人風范、不圖名利的高尚品格、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為地方文史研究事業默默奉獻的精神,實在感人至深,堪稱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