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城區(qū)通源巷8-2號,在一棟老舊平房的門前,一棵紫藤樹枝爬滿院里房子的外墻。每年1月到4月,紫色的花蕊便成為老巷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80年前栽下紫藤樹的李碩卿老人已經(jīng)去世,但老宅里李家兩代藝術家的故事依然為人傳頌。
癡迷藝術,熱愛古城
走進老宅,院子里左邊便是著名國畫家、工藝美術家李碩卿生前的畫室“雪廬”,門前栽著梅樹。在這座建造了幾十年的老舊平房里,李碩卿度過了他生命的大半時光。
李碩卿少時家境貧寒,隨父親種菜賣菜。他酷愛美術、工藝,卻只能半工半讀。父親病逝后,李碩卿在泉州古城自立畫室,賣畫為生。1927年,他憑借嫻熟的畫技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得到國畫大師潘天壽、王個簃的賞識和培養(yǎng)。
“父親小時候很喜歡跑到西街、中山路寫生,用磚頭在石板上畫,用樹枝在地上畫。”李碩卿的四兒子李崇正說,父親對故鄉(xiāng)愛得深沉,泉州的風景給他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
1957年,李碩卿認為蘇州、杭州有八景,古城泉州也應該有八景。他用3個月的時間,走遍泉州,選定了20多景,最后創(chuàng)作出《雙塔凌空》《清真夕照》《筍江月色》《東湖荷香》等一組泉州八景畫作,轟動一時,也為后人定格了那段歲月里的泉州八景。此外,李碩卿對清源山情有獨鐘,不僅年年要爬清源山,更描繪出《清源春道》《石老君》等國畫,直到逝世前一年的春天,他還抱病到清源山山頂寫生,創(chuàng)作作品《清源山上望洛陽》。
在孩子們眼中,李碩卿是位嚴厲而專注的父親。“他對藝術癡迷又執(zhí)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李崇正回憶道,小時候父親癡迷于畫畫,即便晚年生病了,只要身體還行就要提筆作畫,一生創(chuàng)作了上萬幅畫作。
1993年12月,李碩卿去世,享年86歲。臨終前,捐獻人民幣10萬元,作為李碩卿美術基金會經(jīng)費。
耳濡目染,傳承衣缽
從小耳濡目染,李碩卿的大兒子李克朗、四兒子李崇正都選擇走上藝術的道路。他們繼承了父親對藝術的追求,又在新的領域進行開拓和創(chuàng)新。
專攻山水畫的李克朗,小時候就與書畫結(jié)緣。他說,對于自己小時候畫的畫,父親從不當面表揚,批評的倒有許多次。于是,李克朗常常等父親去上課或外出了,才自己在家里畫。
李克朗曾回憶說:“有一次,父親外出,我偷畫了一張,故意放在桌上,讓風吹到地上。后來,父親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就問是誰畫的。父親說,是我家克朗畫的。那位朋友贊賞地說,克朗才幾歲就畫得那么好呀。”在天賦基礎上和父親的嚴格教學下,李克朗刻苦學習,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創(chuàng)作,從未懈怠。
四兒子李崇正則喜歡上了根雕藝術。從父親筆下的畫作里,李崇正領略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他利用業(yè)余時間,踏遍泉州的山山水水,尋找生長在懸崖峭壁間的榕樹、榆樹、七里香等植物,經(jīng)過自己多年的培植、修剪,成為大大小小的盆景藝術。在他的印象里,父親是位嚴父,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但是也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時常檢查督促孩子們的學習,“不刻苦努力還會被責罰。”
歲月變遷,扎根古城
如今,李崇正一家人仍住在通源巷的老宅里。
清晨,他會騎著電動車載著老伴到巷子口的菜市場買菜。巷子悠長,他們一路騎著車、聊著天。回家就開始擺弄他的花花草草,院子里擺滿了他近年來的“作品”。巷子里都是幾十年的老鄰居,沒事就到家里拉拉家常泡泡茶。院子里的畫室仍有學生來作畫,人氣不減。“從我出生起就住在這里,感情很深。”李崇正說。生于斯長于斯,時光深處是歲月靜好。
在古城古巷里住久了,對有一定年歲的東西特別喜愛。與父親一樣,李崇正很喜歡搜集舊文物、書畫等帶有古城印記的東西。只是父親偏愛有科研價值的文物,自己則出于單純的喜好。他經(jīng)常在古城里轉(zhuǎn)一轉(zhuǎn)、淘一淘,收藏了許多“老物件”,這些都是古城歷史文化的見證。
門前的紫藤花開了多少個春秋,院子里的房屋開始腐朽斑駁,巷子狹窄交通不便,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李崇正也從未想過搬出去。李碩卿的女兒與女婿、孫子們也住在附近,李家的一代一代就扎根在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