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中山中路玉犀巷對面一條小巷盡頭,映入眼簾的是“中山中路345號”門牌號,院內有一口古井,周圍有幾處古老的建筑,格外相似,盛開的鮮花為這古院增色不少。其中,一幢中西結合、紅色清水磚構筑的洋樓尤其顯眼,這便是陳光純故居。
陳光純,他曾是菲律賓享譽一方的富商,功成名就的他帶著財產回泉,買下140多棟房子,被稱為泉州投資房產第一人。為教育興國,他不惜斥資辦學校,捐資助學。他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一代歸國富商 購建140多幢房屋
陳光純生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南安梅山藍園(今新藍村)人,幼年隨父旅居菲律賓馬尼拉,后子承父業,逐步發展成為馬尼拉著名華僑富商。
陳光純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平日教導家人皆以扶貧救窮為準則,為人樂善,好助貧弱。“爺爺一生奉行勤儉,我有一位在菲律賓的堂兄曾說過,爺爺常對店員、伙計和子孫們講的一句話是‘有勤無儉會磨死,有儉無勤會餓死’。”陳友明是陳光純最小的孫子,他聽長輩們講過不少爺爺的事情。
雖旅居菲律賓,不過陳光純心系祖國,熱切盼望國家繁榮富強,極力主張發展實業和教育、科學以救國救民。孫中山在南洋宣傳民主革命時,他積極擁護,慷慨認購孫中山發放的國債券,同時積極參與發起組織泉州華僑公會。
1918年,陳光純攜妻女返國,開始投資泉州房產生意,分別在花巷、通政巷等地,購置140多棟房子,或租或賣或自住,最具規模的是位于許厝埕的天主教堂和鋼筋水泥大樓。許厝埕的天主教堂在2001年秋天拆除重建,這座哥特式尖頂教堂由天主教神父斯拉賓·莫牙(華名任道遠)設計,陳光純購地捐款建筑的,鋼筋水泥大樓則是后來啟明女校校舍。
這140多棟房產,也為泉州建筑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特別是陳光純故居,是近代早期洋樓的典型代表,共有16個房間,每個房間有20多平方米,地板上的每塊磚都是從菲律賓運載而來,至今看起來仍結實美觀。門窗、燈飾也都是模仿菲律賓的建筑風格,石雕與拼裝工藝細膩。作為研究早期華僑歷史與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如今,陳光純故居已被納入泉州近現代一級優秀保護建筑。
一位模范華僑 捐資助學興教育
“爺爺在南洋時就慷慨認購孫中山發放的國債券,支持孫中山推翻帝制的革命行動。他認為發展教育、科學,脫離愚昧,可以拯救中國民眾于水火。”陳友明說,陳光純格外重視教育,先后在泉州創辦啟明中學、獨資創辦啟明女校和西隅小學,是泉州早期興辦學校的華僑之一。
1919年,陳光純與教友洪明炭創辦啟明中學。之后,又在花巷購置大片房地產,于1922年創辦啟明女校,承擔全部建筑及辦學費用。他的三個女兒陳慈義、陳淑美、陳淑璣都在該校任教。啟明女校初為小學,后相繼開辦補習班、師范速成班、初中部和國學專修院等。隨著學校的發展,原來校址顯得狹窄,于是,陳光純便在許厝埕獨資建設一座鋼筋水泥三層樓,作為新校舍。又在大樓西側購地建筑哥特式尖頂天主教堂。
“1921時,爺爺與陳仲謹等人創辦泉州西隅初級師范學校,他還任西隅小學的校董職務。”陳友明說,當時,爺爺陳光純為維持三個學校的費用,經常來往于泉州和馬尼拉之間。
1924年,陳光純因病在菲律賓過世,終年72歲。他的妻子魏智德,繼續資助啟明女校和西隅小學的經費,用余力將教育事業發揚光大,直至逝世。“奶奶為了繼續幫助兩個學校辦學,帶著三姑重渡南洋,1926年再返泉州。啟明女學繼續辦學,直至1931年因經費問題停辦。”陳光明說。
如今,陳光純的后裔遍布菲律賓、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等,他們常聚會于馬尼拉市,共同懷念先祖陳光純之業績。上世紀80年代,陳氏后裔在馬尼拉陳氏家族會會址建立陳光純圖書館,后又設立陳光純基金會,以加強與祖國的經濟、文化聯系。
“藍水遠來支分鯉郭,園林新筑地卜鰲山。”陳光純故居門樓上的這幅對聯,打頭的兩個字分別是“藍”、“園”,隱含著房主祖籍:南安藍園。藍園赤子曾在古城一擲千金,購置房產,也能不吝錢財,興辦教育,留下了一段為人傳頌的佳話。斯人已逝,精神長存,陳光純故居猶如一把鑰匙,為世人開啟一代富商的傳奇故事,這座洋樓也成了模范華僑的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