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是一個充滿市井氣息,象征泉州繁榮發(fā)展的地方。從鐘樓的這頭,信步走進西街,在肅清門廣場附近,就能看到“西街老布店”,店面不大,卻層層疊疊裝滿往昔歲月。
20來平方米的店里,兩座棗紅色的布柜,漆上淡藍色的內(nèi)底,一方方布匹,整齊劃一地站立著,天藍色、紫色、小碎花、牡丹花底紋……仿佛時光倒置,一腳踏進民國。店中間,棗紅色的方臺子,在小小的店里顯得特別開闊,顏國建就在這上面裁量扯布。
相比于街道的喧囂,這里是安靜的,只聽到“噠噠”聲從里間傳出來,縫紉機的踏板一上一下,機針一升一降,鮮艷的綠絲線被牢牢地釘在布面上,布料在那雙大手里像有了魔力,一邊一角漸漸豐富起來。
曾經(jīng)風(fēng)光無限,一日成交幾千元
“這把尺子,我用了幾十年,晉江博物館想來買,我舍不得賣!”案幾上,一把木尺被歲月摩挲得掉了漆色,邊緣也已磨成了透亮的紅褐色。一把加固過的算盤里幾檔細(xì)桿已經(jīng)脫落,算盤珠撥算得飛快。手起刀落間,斷布的剪刀閃著锃亮的光,刀口上鐫刻著“顏國建”的落款。這些舊物什,是顏國建的寶貝,也是老店的舊人。
說起西街老布店的起源,不得不提顏國建的父親。當(dāng)年,他的父親在晉江供銷社工作,認(rèn)識了幾位做百貨的朋友,大家有的有經(jīng)驗,有的有手藝,滿懷創(chuàng)業(yè)熱情,便商議合辦一家布店,由鯉中街道出資金,放在現(xiàn)在相當(dāng)于一家社區(qū)企業(yè)。
1982年從父親手中接過布店,顏國建成為它的第二位主人。
那時候的西街,馬路中間井眼排成串,街上到處是純色的衣服,就連裁縫的手藝,設(shè)計的樣式,也都相差無幾。那是布店的黃金期,當(dāng)時的老店開在開元寺對面,十幾平方米的店里常常擠滿人,七八個伙計介紹花式、扯布、收銀,忙得不可開交。當(dāng)時火熱的西街老布店,是泉州市面上數(shù)得上號的布店,在一個月店租只要49元的年代,顏國建每日的現(xiàn)金交易就有好幾千元。
22歲那年,顏國建便開始獨立經(jīng)營西街布店,他熟知布的脾氣和品性,卷布、量布、扯布、縫紉樣樣精通,店里的方臺子就是他大展身手的舞臺。
“卷布看著簡單,新手第一次卷,兩頭歪歪扭扭的,不成樣子。當(dāng)時學(xué)了好幾天才上手。顏國建麻利地用兩只大手握住布料兩端,快速翻動木板,兩頭像刀切過一樣平整,臉上的表情嚴(yán)肅而認(rèn)真。
這雙手撥了上萬次算盤,為他人裁剪了無數(shù)件衣裳。現(xiàn)在,這雙手為了傳承傳統(tǒng),在成衣的沖擊下,有些不知所措,卻依然堅持著。
如今門庭冷落,客人屈指可數(shù)
甜蜜光景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jì)90年代。到了90年代末,時代變遷,量布裁衣的人群漸漸散去,泉州市面的布店也只剩下零星的一兩家。而老布店也經(jīng)歷了4次搬遷,從西街西一直搬到了西街東。店租一年年漲,從最初的49元,到現(xiàn)在的3000元,怕常來的老人找不到,顏國建始終不曾離開西街。他和老店,目送著一位位常客,從初老走向深邃蒼茫的最后一程。
那時候,男士流行西裝,女士流行套裝,選最好的料子,男西裝要做雙排扣,配同料頭的西裝褲,最好再配個馬甲,俗稱“三件套”。女士的套裝,上半身也是西裝款式,下身配一布裙或是長褲,與男裝一樣并不以修身為美,而是以寬大為時尚。顏國建回憶說,當(dāng)時店里一身西裝的呢布料大概花費150元至180元,普通的衣服料子,二三十元就可以買到了。
然而,現(xiàn)在沒有多少人再逛布店,也沒有多少人愿意挑布料為自己做一身衣裳,光顧布店生意的客人還是以中老年為主,每個星期過來的客人都屈指可數(shù),與旁邊的商場形成了巨大對比。
“我們也就是開店時間長,貨真價實有口碑,才維持到了現(xiàn)在。”顏國建說自己不想讓老布店就這么在市面上消失了,但他對布店的命運早就心里有數(shù),關(guān)門是遲早的事,也能看出他滿臉的無奈和惋惜。
顏國建說,他仍舊覺得自己過得幸福也知足,起碼生活不必時時焦慮。天亮辭別西街的自住洋樓,在朝陽里打開布店的一片片木門,也許寂靜地坐一個晌午,也許一天只見三五個客人。早上揮手跟家人說“再見”,晚上又回來,電動車停在同一個地方,舊皮鞋塞在同一張椅下。他和老店的日常,像是被按下了重復(fù)鍵。
多少個日日夜夜,西街親密地陪伴著他,看他從年少到成人,看他從中年到初老,布店也站成了西街的老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