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瓦覆壁筒屋面、飛燕戩尾屋脊,“出磚入石”墻體,堆砌的水車堵,色彩斑斕的鏡面墻……座落在江南街道亭店社區的楊阿苗故居,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鯉城)”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蔣欽全正是該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對于閩南人,特別是客居在外的閩南人來說,紅磚厝、燕尾脊正是那揮之不去的鄉愁。從石雕“轉戰”古建筑,蔣欽全經營一家古建筑公司,其負責營造、設計的工程遍布海內外,讓游子鄉愁有所寄托,也進一步弘揚了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與紅磚文化。今年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由鯉城區選送的蔣欽全名列其中。
出身名門,從石雕轉“戰”古建筑界
1958年出生于石雕技藝世家的蔣欽全,是泉州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也是清代蜚聲八閩的“蔣源成石匠鋪”第六代傳人。清道光年間,其先祖蔣山斗在福州城內開了間名為“蔣源成”的小石鋪,專事石雕技藝,并請江蘇一姓武的清朝狀元題寫“蔣源成石匠鋪”店匾。從此“蔣源成石匠鋪”生意興隆,石雕作品遍及臺灣、東南亞地區。
“蔣氏石匠鋪”傳承到蔣欽全父親蔣建發手里之時,因蔣家石雕技藝精湛,1976年11月參加建造“毛主席紀念堂”中的門廊、門廳及大立柱石的安裝;1979年參加承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這也是蔣氏一門石匠藝人里迄今享有的最高榮譽。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蔣欽全自幼耳濡目染祖輩、父輩的石雕藝術,深受熏陶。上世紀70年代初,年僅13歲的他在祖輩的精心傳教下,學習石雕基礎技藝。鑿起錘落中,蔣欽全在石雕業界開始嶄露頭角,其作品大者雄偉壯闊、氣勢磅礴,小者玲瓏剔透、極具靈氣。中國當代古建筑大師杜仙洲曾不吝贊譽:“鑿刀似毛錐,落筆便生風;造像出神采,全憑意匠功。”
出于對閩南傳統紅磚建筑的喜愛,1998年,蔣欽全開始“轉戰”古建筑界,不懈鉆研古建筑各類營造技藝。
師從名匠,創新傳承閩南文化
涉足古建筑行業后,蔣欽全先后師從王為堯、張由芳、杜仙洲等名匠大師,潛心研習,對仿古建筑營造和文物建筑修繕深諳其道。
蔣欽全對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精益求精。為進一步提升技藝水平,他系統研究學習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知識,同時開始涉足園林古建筑業,承攬營建古建工程。自2002年起,由他親自設計或主持設計的古建筑工程及石雕工程遍及海內外,在業界享有良好知名度和信譽度。
十幾年來,他主導營造的元妙觀、西湖公園“刺桐閣”、江蘇昆山慧聚寺等工程,廣受稱贊;主導修繕的龍巖永定土樓承啟樓等國家級文物建筑,傳承演繹了閩南傳統紅磚建筑文化。
作為泉州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蔣欽全還得到了中國當代古建筑和文物保護界泰斗羅哲文大師的贊許與認可。2011年,蔣欽全得以拜入羅哲文大師門下學習,大師親書“班門勤練斧,立志趕公輸”的師訓,勉勵他承先啟后、奮發有為。自此,蔣欽全的傳統古建筑營造技藝突飛猛進,實現了質的提升。
2013年,蔣欽全獲評2013鄉土文化年度人物,站在頒獎臺上,他說:“技精于勤,藝名于文……要為傳承、發展泉州紅磚建筑文化而不懈努力。”
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古建藝人
為薪火相傳,打破傳統技藝秘笈“不足為外人道”的規矩。2011年,蔣欽全成立“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習所”,招收有志于閩南傳統建筑技藝的人才;編撰的《閩南傳統建筑營造工法技藝傳習要略》,廣為流傳并被有關院校教學采用。
“建筑是有形資產,而文化是無形資產”。在《中國古建園林技術》《泉州建筑業》等刊物雜志和相關網站上,蔣欽全開誠布公地介紹講析學術論文和技藝,將畢生所知所研所思通過傳道授業解惑公之于眾、傳授給后生。
2015年底,“中國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研習基地”落戶泉州,作為該基地的負責人,蔣欽全說:“我愿繼續不遺余力,發揚閩南傳統建筑的營造技藝。”
“他創立‘閩南傳統民居建筑營造技藝傳習所’,為傳統建筑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將閩南傳統民居推廣至海內外。有閩南人聚居的地方,都能見到紅磚傳統民族建筑……”2013年年底,在央視“鄉土盛典”鄉土文化十大風采人物頒獎典禮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以資深評委身份宣讀頒獎詞,向觀眾推介蔣欽全。四十余載的茹古涵今、與時俱進,蔣欽全苦心鉆研閩南石雕傳統手工技法和創作技法,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泉州傳統紅磚建筑營造技藝和文化,為繼承和發揚閩南傳統文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來源:泉州晚報 泉州網 福建電視臺都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