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霞巷全長近200米,西接會通巷,東至中山路。據文史專家考證,由于小巷按二十八星宿適居奎星位置,早晨日照巷中,朝暉如披霞,故而得“奎霞”之名。巷陌深深,滋養著一段厚重的歷史,也有著怡然的市井生活。
巷內的48號蔡宅,在小巷中頗有名氣,是街坊鄰居口中的大戶人家。看似尋常的樓宇,古時曾走出舉人官宦,還曾被皇帝御賜碑石予以旌表,而今屢出在各行各業有所建樹的賢達。
皇帝御賜碑石 旌表先祖事跡
暑氣漸濃的下午,79歲的蔡南山老人坐在吊扇下,講述蔡家祖輩的故事。
原來,蔡家是濟陽衍派的一個分支,從宋時入泉至明代搬遷至此,在坊間頗具聲譽,被尊稱為仕曹蔡。清康熙年間,先祖蔡仕舢先后出任監察御史、浙江巡撫等職,不但政績卓著,而且品德堪稱表率,皇帝特御賜碑石旌表,事跡亦載入史傳。
如今,蔡家仍存有兩塊朝廷旌表的石刻,其一刻有“旌表原任浙江觀風整俗使蔡仕舢側室以子常云貴例封太孺人陶氏”,其二刻有兩個大字“節義”。據介紹,“節”是褒揚蔡仕舢之姐守節,“義”是褒揚蔡仕舢待其姐盡義。
蔡氏一族久負盛名,曾為一方望族。“當年有堪輿先生斷言,仕曹蔡是‘燕子歸巢’穴,是風水寶地,日后定將子孫興旺發達,大有作為。”蔡南山回憶道。
大師贈送墨寶 書法文章皆上乘
時移世易。1908年,蔡南山的父親蔡通陞出生,他自幼稟賦聰穎,7歲入讀私塾,書法文章皆為上乘。蔡通陞交往之中,不乏文人學士,與清末進士吳增、林騷,舉人蘇鏡潭等均為好友,弘一大師也曾饋之墨寶。
上世紀20年代,15歲的蔡通陞迫于生計,輟學到市區東街一家金店當學徒,出師后到另一錢莊當職員。到了24歲,他與友人合伙開設大同錢莊,因誠實可靠又有經營才干,錢莊日漸壯大。
1937年,事業漸有所成的蔡通陞,萌生了振興家業的心愿。他在已經成為曠地的祖宅地上修建起一座二進三開間的新厝。這座占地一畝多的古大厝,前庭和后院曾種滿各種果樹,還有一墻葳蕤的葡萄藤。乍暖還寒的春天,老厝房檐有燕子呢喃婉轉;潮熱多雨的季節,天井水溝有蝸牛緩緩爬過……這些都是蔡南山兄弟姐妹們和后輩平日樂趣所在。
傳統閩南家庭 兄妹八人皆棟梁
1989年,蔡家五個兄弟分家,昔日的古大厝換成一座座小樓。雖然各立門戶,但小樓之間留有公共通道,傳統閩南大家庭的文化基因在樓宇間流淌。
在五個兄弟中,蔡南山排行老三,他與大哥是銀行退休職員;二哥蔡燦津畢業于北京大學,曾于新疆大學任教,現任華僑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桃李滿天下,被國務院表彰為對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而終身享有政府特殊津貼;四弟于國企退休,五弟同樣任教于華僑大學。三個姊妹,亦在各行各業有所建樹,或從教,或從醫。這個閩南大家庭,先后培養了許多棟梁之材,令人刮目相看。
蔡家人說,父親蔡通陞一生為人忠厚,雖不多話,卻至親至孝至誠,或許是受其影響,子女們方能在各行各業有所成就。父親的品德,猶如當年其栽種下的果樹一般,根深葉茂,影響深遠,繼續滋養著子孫后代的心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爭春時 趕訂單2025-02-1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