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淘米、炒米、炒配料、包扎成型、入鍋煮制等工序,一個多世紀延傳下來的肉粽技藝,在每個藍氏肉粽上周而復始的展現著,這種人文與時代的工藝語言,伴隨著時光荏苒,在古老的東街,綻放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千姿百態。憑借百年歷史沉淀和獨有的制作技藝,藍氏肉粽早已成為泉州人最津津樂道的那一口古早味道。
藍氏記憶,四代人的堅守與傳承
鐘樓,那里曾匯聚了泉州歷史上的眾多美食,人來人往的景象,熙熙攘攘的叫賣聲,繁華了百年,時至今天,那里都持續著古城的輝煌。
出生于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藍氏鐘樓肉粽的創始人藍丹鐺,自幼隨廈門水督總都里的廚子學做粽子,后舉家落戶泉州,帶著兒子藍順忠延續肉粽的技藝,在泉州做起了生意。
延傳至第三代傳承人藍建生,他從小隨父學做肉粽,1951年,年僅14歲的他便繼承了父親的生意,并摸索改進肉粽的配料,加入鹵蛋和香菇,讓肉粽更具有泉州風味,也慢慢建立起藍氏肉粽的好口碑。
60年代初出生的第四代傳承人藍雄輝,亦和父輩們一樣,從小開始學習制作肉粽,并隨父親在鐘樓一帶流動擺攤。“我隨父親學做粽子,至今已有30多年的制作經歷,初學時父親讓我學浸米、洗米、洗粽葉,撿香菇等工作,在父親的切身指導下,讓我更加了解了整個肉粽的制作過程。”在傳承父輩的技藝基礎上,藍雄輝在肉粽的口味、品種及制作技藝上做了創新,給粽子再加入蓮子、干貝、蝦仁、板栗等干貨,成立了“藍氏鐘樓肉粽”。
手工制作,每個肉粽都需溫柔以待
自1998年,于東街鐘樓開設了第一家門店,到目前為止,“藍氏鐘樓肉粽”在廈門、泉州兩地分店共有25家。2013年,“泉州肉粽技藝”入選第四批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藍雄輝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人。這樣的成績,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四代人的艱苦卓絕,是百年傳承的兢兢業業。
傳承了百年的藍氏肉粽,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也創新制作了很多時新的花樣,肉粽的口味不斷在創新,但一直沒有丟掉的是樸實無華,物美價廉的傳統大肉粽,在藍雄輝眼里,這是父輩留下來的巨大財富。“肉粽制作中的炒米、鹵肉、包粽、煮粽等都有講究,炒米除了是手臂的技藝,火候的掌控也不可忽視。一大鍋糯米在鍋里翻炒,得巧用手臂的力才能炒勻,在炒米中還要加入鹵汁及各種佐料,什么時候加什么佐料加多少全憑祖訓和實踐。”
從洗米再到炒米、鹵制五花肉、燜熟香菇、處理海鮮干貨、包粽、熟粽等工序,藍氏肉粽的每一顆粽子都是純手工制作,再經大骨湯熬煮半個小時,解開粽葉,金黃色的肉粽透著光澤,飄著香氣,讓人垂誕三尺,再蘸上藍氏秘制的花生醬和甜辣醬,令人回味無窮。盡管工序繁瑣又費力費時,依然讓藍雄輝樂之不疲,在他心中“這是閩南的味道,也是傳承的味道”。
古早味“觸網”,老字號并不“老”
隨著全民“觸網”時代的到來,在新興的電商版圖上,老字號經濟轉型勢在必行。盡管受到電商理念的觸動,卻不懂如何操作,這是藍氏鐘樓肉粽踉蹌走進電商圈的第一步,但藍雄輝深知老字號要發展,必須觸網。通過反復研究各大平臺和同類商品的線上模式,藍氏迅速招兵買馬,組成電商團隊,為泉州老字號走出去鋪線搭橋,光這一步便耗費兩年時間。
2013年,藍氏鐘樓肉粽天貓旗艦店啟動線上銷售,第一個月的銷售量就給藍雄輝帶來了決心和驚喜:泉州老字號風味也可以打出新的名片。隨后,藍氏鐘樓肉粽迅速鋪開,出現在了京東、1號店等知名電商平臺,并以泉州文化為底蘊、老字號文化為精髓,構建藍氏鐘樓肉粽的電商藍圖。
“線上發展,對于老字號而言,打開了銷售渠道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給線下銷售帶來了一定沖擊。”藍雄輝說道。通過調整銷售結構、產品品種等,藍氏鐘樓肉粽在為消費者提供快捷服務的同時,也完善了產品口味,更深度挖掘了老字號文化,并主張電商銷售與傳統銷售零隔閡。
如今,藍氏鐘樓肉粽的禮盒線上線下一體展現,正在熱賣,并通過這種渠道模式發揚了傳統的端午禮節,而且只需鼠標一點,保有閩南古早味的藍氏鐘樓肉粽便可突破區域限制,快速送達。老字號完美結合電商,藍氏“殺”出新的發展格局。